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经典文言文翻译 >

归有光《吴山图记》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11 10:41:18

【题注】

旧时,一员地方官将要离任,当地百姓(实际上是一些绅士)需得表示挽留之意,如立去思碑、送万民伞等,《吴山图》则是吴县百姓送给离任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礼轻情义重。归有光应邀而作《吴山图记》,因此多官场应酬之语,却也表达了小民百姓对贤明父母官的期望。大凡图记,总不可避免地需要叙写图上所绘之景、绘图的情由及作记的原委等,本篇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归有光构思运笔独有妙处、行文淡宕有致,因而颇耐玩味。全文文字雅洁俏净而纡徐有致、语言得体。首段仅用寥寥数笔,便将吴地形胜凸现纸上;“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一段,横空结穴,点出了全文的主旨。中间及最后一段,承接自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文章的特色,为后代桐城派古文家所取法。

原文

吴、长洲二县①,在郡治所②,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③。而灵岩④,吴之故宫⑤在焉,尚有西子⑥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⑦,皆胜地也。(句法错落多致,从句式上就让人产生群峦叠嶂、异峰突起的感觉,且又连用“皆”“最”等表示至极程度的副词,更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太湖⑧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⑨沉浸其间,则海内⑩之奇观矣。

点评:开篇并未正面介绍《吴山图》所绘,反而将吴县境内的名山胜地写得摇曳生姿,但凭借这段生动的介绍文字,便能激起读者对《吴山图》的想象:既然有如此奇美的山水为据,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图画也一定很美。归有光独具匠心,不露痕迹地说明了吴人以吴山为题作图的原因,也暗示了图中所绘之美。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⑪。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⑫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⑬。

点评:接着叙写赠图的事由。本段文字简约,归有光将自己的用意蕴含在似乎是很客观的记述之中。不仅从朝廷考评的角度对魏用晦的政绩给予充分肯定,还通过百姓的反应对此予以证实,这样,既引出了绘赠《吴山图》之事,也引入了赞美魏用晦的正题。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⑭;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紧扣赠图一事,将议论重点放在了县官治政)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⑮,固宜。(以一“而”字为转折,变换议论角度,再揭出一层新意)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⑰,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⑱。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点评:本段议论,是全文中心所在。县令乃父母官,贤良与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然归有光却略而不言治政实事,反以富有诗意的想象把县官治政与山川草木联系起来,不仅增添了文字的形象性,更说明《吴山图》所显示的不只是山水之美,还隐含着魏用晦政绩的光耀。随后以魏用晦类比北宋贤相韩琦,褒奖之意立显:一张《吴山图》,不仅凝聚着吴人对魏用晦的爱戴之情,也寄寓着魏用晦对吴人的殷殷之思。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⑲,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点评:文末写魏用晦展玩此图、请求作记,交代了写作这篇记的具体起因,同时感叹魏用晦与吴人彼此之间的感情,与前文吴人送图之事相照应,勾联紧密、结构严谨。

【注释】

①吴:吴县,今已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②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③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

④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

⑤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据传今灵岩山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

⑥尚:还。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吴王宠爱。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

⑦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阊门外。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后复旧名。泉石幽胜,上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剑池:池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找寻过吴王阖庐的宝剑;一说阖庐葬在这里,曾用鱼阳扁诸等宝剑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灵岩山北,因山顶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称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吴县西南。支硎(xíng):山名,在原吴县西南,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

⑧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旧说有三万六千公顷。

⑨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有名。沉浸:浸入水中。

⑩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犹言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⑪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

⑫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

⑬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欢绘画的人。事:从事。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

⑭被:通“披”,受。泽:恩惠。荣:兴旺。

⑮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吴。”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处的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浮图:梵语音译,此处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宫:即道观。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

⑯惓惓(quán):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

⑰苏子瞻: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

⑱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云:“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黄人,即黄州人。

⑲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执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因此有机会在内廷与时任给事中的魏用晦见面。

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而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喜欢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惠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确实是不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并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这首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道德高尚的人对其生活过的地方,不但使那里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人。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一同在宫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项脊轩志》(归有光)翻译 归有光《寒花葬志》翻译 归有光《书斋铭》翻译 《明史·归有光传》翻译 归有光《沧浪亭记》原文、翻译及鉴赏 归有光《吴山图记》原文、翻译及鉴赏 归有光《颂任公诗》原文+鉴赏 归有光《沧浪亭记》译文与赏析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推荐热门作文

《墨子·兼爱中》翻译 《墨子·兼爱下》翻译 《墨子·非攻中》翻译 《墨子·非攻下》翻译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翻译 袁枚《与薛寿鱼书》翻译 《汉书·刘德传》翻译 《汉书·刘交传》翻译 《荀子·非十二子》翻译 《荀子·天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