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经典文言文翻译 >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11 12:44:03

题注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案试题《刑赏忠厚之至论》见于《尚书·大禹谟》: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在骈文众多的应试之文中,苏试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首段论冒,次段援古,三段发论,末段收结。”虽是科场文字,语言却并不艰奥板滞,摆脱了“时文”的种种束缚,全文创意新奇、结构圆活、文辞明快,成为取胜科场的利器。“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的观点,更是上升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意味深远。主考官欧阳修连声称赞:“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

正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①之声,欢休②惨戚③,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④,而告之以祥刑⑤。(《汉书·明帝纪》:“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点评:首段,由于题目出自《尚书》,故先咏叹贤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紧扣主旨;随后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说明,总归于“忠厚”二字;再举穆王告诫吕侯祥刑的例子,意谓用刑须审慎从事。阐明古代的贤君赏善惩恶,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

《传》曰:“赏疑从与⑥,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⑦,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⑧。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皋陶杀人”的内容实有争议,及入谢,欧阳修问其出处,苏轼笑回“想当然耳!”)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⑨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⑩方命⑪圮族⑫”,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点评:赏罚之道,并无标准,故而文章次段从经文中拈出了一个“疑”字,并以“疑”字带出“广恩”“慎刑”的要义,即“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再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的事例,体现先王刑赏之道,一本忠厚。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引用《书经》警句加以论断,复以咏叹出之,不仅使主旨更加突出,而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人有浑然一体的感觉)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⑬。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论断斩钉截铁,精悍有力)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点评:三段,引用《尚书》名句,继以深层论析。从权衡赏罚之间得出“仁可过”,“义不可过”的论断,再提“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的说法,最终归到唯有以道德力量风化天下,才能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诗》曰:“君子如祉⑭,乱庶遄⑮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⑯。”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点评:末段,再举《诗经》之旨、《春秋》之义,虽为“余波”,却有力加强了题旨的权威性。且题目亦结论,在结构上显得紧密而完整。

【注释】

①吁俞:吁(xū),感叹声;俞,表示应允。

②欢休:欢喜。

③惨戚:悲伤。

④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⑤祥刑:同“详刑”。谓善用刑罚。

⑥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⑦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⑧士:掌管刑法的官。

⑨四岳:族中首要,主四方名山大岳之官,因有四岳之称,可以参议政事。

⑩鲧:尧的臣子,传说乃大禹的父亲。

⑪方命:《汉书·王商传》引作“放命”,即“弃命”。

⑫圮(pǐ)族:即“毁族”。

⑬忍人:性情狠戾之人。

⑭祉(zhī支):喜。

⑮遄(chuán船):迅速。

⑯沮(jù巨):止。

参考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欢喜和忧伤的感情,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以,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

《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时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了。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的人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奇妙的策略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学弈·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东方朔《上书自荐》翻译 《郁离子·良桐》翻译 刘彻《李夫人赋》翻译 韩婴《韩诗外传·伯牙鼓琴》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下)翻译

推荐热门作文

《墨子·兼爱中》翻译 《墨子·兼爱下》翻译 《墨子·非攻中》翻译 《墨子·非攻下》翻译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翻译 袁枚《与薛寿鱼书》翻译 《汉书·刘德传》翻译 《汉书·刘交传》翻译 《荀子·非十二子》翻译 《荀子·天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