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经典文言文翻译 >

钟惺《浣花溪记》翻译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2-04-11 09:52:45

【题注】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肃成县)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边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杜甫在寺旁修建草堂并居住了四年。浣花溪由此闻名。中进士后,授官行人司行人的钟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使蜀,当年十月到达成都。作者在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于十月十七日写了这篇《浣花溪记》。

原文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②。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③、如带、如规④、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⑤,窈然⑥深碧,潆回⑦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⑧也。然必至草堂⑨,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⑩在焉耳。

点评:总述浣花溪之印象。博喻联排,穷尽形色之美,引人遐思。短句如珠疾走,尽收段尾长句之中,以浣花溪牵出杜甫草堂,以扬其名,暗伏后文对老杜之议论。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⑪,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⑫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⑬水木清华⑭神肤洞达⑮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⑯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⑰云通灌县⑱,或所云“江从灌口来”⑲是也。

点评:笔落青羊宫,写循溪所见。从远近的空间感、明暗的色彩变化、内外的多重感受等角度,描摹出清幽秀丽、平旷开阔的沿溪景致,也为下文写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保持旷达的襟怀做了铺垫。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⑳,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㉑。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㉒,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㉓,始为杜工部祠㉔。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㉕。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㉖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点评:写溪旁人家,错落有致,乡野本色,点缀溪景,溪水因之时隐时现,颇见行路之趣。一路走来,亭祠桥洲,详略有致,重点在于杜祠,虽未浓墨重彩,但言简义丰,仅以“清古”二字传其风神,足与溪之清逸相协调。写杜甫之意蓄势已足。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㉗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㉘,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㉙

点评:以“钟子曰”发感想,实仿古辞赋篇末乱辞之例。随后顺势而发,叙说杜甫“穷愁奔走”之事,突出杜甫幽恬渊静的人格、从容的风度,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㉚游者,多由监司㉛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㉜喧溢,迫暮趣㉝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㉞钟惺记。

点评:记出游时日及缘起并具名,实仿唐宋古文家游记体例。以“使客游者”的附庸风雅、冠盖喧哗相比照,作者的“偶然独往”不见孤独,反显高洁。亦见作者向之所求“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之情之境,是所谓竟陵之风。

总评:本文以游踪为线索,主要写溪,兼及他物。随着溪流的宛转逶迤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见他所见、闻他所闻、感他所感。写景中蕴含着对杜甫处于穷愁奔走之际仍能择胜而居的崇敬,寄托了自己卑视庸俗礼教、追求清闲自适的情怀。其语言善用比喻、白描,显示了竟陵派散文的独特风格。

【注释】

①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②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此改称万里桥。

③玦(jué):环形而有缺口的玉佩。

④规:画圆形的工具。这里指圆弧状。

⑤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深绿色的瓜。鉴,镜子。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玕来比竹。绿沉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

⑥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⑦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

⑧委:江河下游。

⑨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

⑩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

⑪青羊宫:道观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约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

⑫苍然:幽深碧绿的样子。

⑬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平望,平视。

⑭水木清华:水光树色清幽美丽。

⑮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

⑯流汇而桥者三: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

⑰舁(yú)夫:抬轿子的人。舁,抬。

⑱灌县:今四川灌县。

⑲江从灌口来:这是杜甫《野望固过常少仙》中的诗句。江,指锦江。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⑳缚柴编竹:用柴竹做门墙。

㉑武侯祠:诸葛亮祠,因其生前为武乡侯,故称。

㉒水槛:临水的栏杆。

㉓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与杜甫草堂相近,俗称草堂寺。

㉔杜工部祠:宋人吕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祠。

㉕想当尔尔:谓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尔尔,如此。

㉖何仁仲:万历时为夔州通判。别驾,即通判。

㉗严公:指严武。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和成都尹时,杜甫漂泊四川在浣花溪构筑草堂,安居了几年。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死,杜甫无所依靠,于是离开成都东下。

㉘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

㉙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据说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遭遇狼狈, 如丧家之犬,后到了陈国,住大夫司城贞子家。

㉚使客:朝廷派的使臣。

㉛监司:监察州郡的官。

㉜磬折:身形屈折如磐,这里指热衷于官场的人弯腰敬礼的情状。磐,一种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㉝趣(cù):同“促”,急速。

㉞楚人:竟陵战国时为楚地,因此钟惺自称楚人。

参考译文

出成都南门而行,左边(所见)是万里桥。向西折行得细长秀美、曲折有致,看到的景象像连着的玉环、像环形而有缺口的玉佩、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下游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草堂在那里啊。

步行三、四里是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幽深碧绿,隔岸而望,黑郁郁的几乎沿溪尽是,平视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小。水光树色清幽美丽,使人清新舒爽。从青羊宫向西,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彼此相隔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往灌县,或者所说的“江从灌口来”就是这个吧。

有人家在溪东面,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就又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柴竹做门墙,很是齐整有序。在桥的尽头,一座亭子立在道路的左边,题名为“缘江路”。过了这里就是武侯祠。祠前跨越溪水搭着一座木板桥,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跨过桥,有一小片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必要求惟妙惟肖,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还有一块刻着肖像的碑石,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但)碑文全都不能读。

钟惺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清新幽远,在夔州东屯的深远险僻,(两者)各不重复。(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终老,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为夔州增加一段奇闻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改变常服寄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到将近黄昏之时才急速回家。而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作记。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学弈·文言文翻译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杨氏之子·文言文翻译 东方朔《上书自荐》翻译 《郁离子·良桐》翻译 刘彻《李夫人赋》翻译 韩婴《韩诗外传·伯牙鼓琴》翻译 《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下)翻译

推荐热门作文

《墨子·兼爱中》翻译 《墨子·兼爱下》翻译 《墨子·非攻中》翻译 《墨子·非攻下》翻译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翻译 袁枚《与薛寿鱼书》翻译 《汉书·刘德传》翻译 《汉书·刘交传》翻译 《荀子·非十二子》翻译 《荀子·天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