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有关于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对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同时,不少内容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篇节选其中的三则,分别论述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学原则和学生易出现的偏向及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并加以补救的道理。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先用譬喻表明实践——“学”的重要);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要学习“至道”,引出下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①,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上文“能自反”“能自强”归纳得出)。《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点评:第一则聚焦“教”与“学”的关系,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以一句话为总结,简洁鲜明、不枝不蔓。
大学之法:(正面阐述)禁于未发之谓豫②(有预见性),当其可之谓时③(掌握时机),不陵节而施之谓孙④(循序渐进),相观而善之谓摩⑤。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反面阐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⑥;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⑦;燕辟⑧废其学(“燕朋”“燕辟”与上文“相观而善”相对)。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⑨也。道而弗牵⑩,强而弗抑⑪,开而弗达⑫。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点评:第二则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教师掌握正确教学原则的必要性。对比说明问题后,结尾总结,显得条理有序,使人一目了然,而所谈均为宝贵经验,在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总说)。人之学也(分条论述),或⑬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点明教育的功能)。
点评:第三则说明教育要“长善救失”,必须了解各种类型学生学习的偏向。“教者必知之”的目的,是为了“救其失”。这反映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注释】
①困:不通,理解不了。
②豫:同“预”,预防。
③可:适当。时:及时,适时。
④陵:超过。节:限度。孙:同“逊”,顺。
⑤摩:切磋。
⑥扞(hàn)格:抵触。胜:克服。
⑦燕朋:轻慢的朋友。燕:轻慢。郑玄注:“燕,犹亵也,亵其朋友。”亵,轻慢不庄重。
⑧辟:通“僻”。
⑨喻:启发诱导。
⑩道:同“导”,引导。牵;强拉。
⑪强(qiǎng):竭力,勉力。抑:压制。
⑫开:启发。达:通达。
⑬或:有的。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菜(摆在那里),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甘美滋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教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学的教育方法是:在(不合正道的事)发生之前加以禁止,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作及时;不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进行教导,叫作顺应;使学生相互观摩而取人之长,叫作切磋。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事情发生以后才禁止,就会遭到抵触而难以克服;过了适当时机才去学习,虽然勤勉努力,也难以有所成就;杂乱施教而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无法补救;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商量,就会孤陋寡闻;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会使人违背师长的教导;行为邪僻、品行不端,必然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获得成功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所以君子的教育,是启发引导学生。引导而不是强拉,勉力而不是压制,启发而不是说尽。引导而不是强拉,就会使师生关系和谐;勉励而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就容易接受;启发而不是说尽,就能促进学生思考。能使师生关系和谐,使学生学习容易接受,使学生善于思考,就可以说是善于启发引导了。
学习的人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教育者必须知道(它)。人们学习,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的人失于孤陋寡闻,有的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人,心思各有不同。(教育者)知道了他们的不同心思,然后才能补救其不足。做教师的,就是要发扬(他们)的长处,补救他们的缺点啊。
思考题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教学相长”或“长善救失”原则的内涵。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