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注】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该作品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杂编而成。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韩诗外传》以儒家为本,因循损益、以传资政,从礼乐教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阐发了作者的思想。本篇是借用公仪休的故事阐释“思无邪”一句。
公仪休,又作公孙仪,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宰相。其事迹载于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淮南子·道应训》《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初潭集·廉勤相》。
原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①。”此明于为己②者也。故《老子》曰:“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④而身存。非以其无私⑤乎,故能成其私。”《诗》曰:“思无邪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长自给于鱼:长久地自己买鱼吃。
②明于为己:很了解如何为自己打算。
③后:退让。先:占得先机,意谓获得。
④外其身:意谓不以自己为中心。
⑤私:指个人利益。
⑥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指胸无邪念,思想纯洁。
参考译文
公仪休做鲁国的相邦又喜欢吃鱼。有一个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接受。他的弟弟劝谏他说:“(你)喜欢吃鱼却不接受(馈赠),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回答说:“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接受。接受了鱼就会被罢相,(罢相没有俸禄)就不能自己买鱼吃。不接受(馈赠的)鱼就不会被罢相,就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这是很了解如何为自己打算的人啊。所以《老子》说:“(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占得先机,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不是只顾个人利益么,所以(反倒)能够成就自身利益。”《诗经》说:“(人要)胸无邪念,思想纯洁。”说得正是这个道理啊。
赏析
此篇又见《韩非子》《说苑》,而细节有异,是当时广为流传之故事。公仪休嗜鱼本为平常事,然其为相后,众人投其所好,纷纷献鱼以求媚之,众人之趋炎附势,世俗之荣枯势利顿时显现出来。众人献鱼,并非因为公仪休之嗜鱼,而因其为鲁相也,故公仪休不受。公仪休可谓洞悉世情人心之智者也。其弟,庸人也,故有如此之问。公仪休答语亦妙,就庸人之问而答之,言己欲长久嗜鱼,因此而不能受众人之鱼。受众人之所献,必满足其非分之求;满足其非分之求,必会行丧失原则甚至于损公利私之事,长此以往,相位必不保。相位不保,连自己买鱼吃都不可能了。故不受众人之鱼,可长保有鱼吃。语虽浅近,理实深刻。也与《老子》明哲保身之理暗合。而其妙处在就其弟之问顺势说出。言浅意深,举重若轻,更有振聋发聩之效。民以食为天,食为人之最基础需求,圣人言之,庸人亦言之,是皆出于天性。公仪休之不受众人之鱼,究其根源,仍可说是出于长久保持自身生存的考虑。故与《诗》之“思无邪”同一道理。
创新题
阅读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公仪休的记载,品评两段文字的优劣。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①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②。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③鱼,遗④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⑤,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⑥而美,拔其园葵⑦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⑧,燔⑨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⑩其货乎”?
——《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注释】
①高第:一作“高弟”,指才优而学业品第高。
②受大者:领取俸禄多的人,指官位高的人。取小:占小便宜。
③嗜:极为喜好。
④遗:赠送。
⑤免:免官。
⑥茹:蔬菜的总称。
⑦园葵:菜园中的冬葵菜。
⑧家妇:妻子。
⑨燔:烧。
⑩工女:此指织妇。雠: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