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徐无鬼》云:“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这句话主要是指不应当以善于言辞来作为评价贤人的标准。但是,我们若不以“善言为贤”,那又凭借什么标准来判断贤能之士呢?就像我们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是凭借相貌、表情、衣着及其外在的表现,而是靠彼此间诚挚的沟通交流。而沟通又是建立在言谈之上,只有通过言谈,才能真正把握对方的性情、修养等。所以说,善于言辞是判断贤能者的标准之一。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之语自有其一番道理。但他可曾想过,若真将一只不善吠的狗视为良犬,它固然不会在深夜狂吠而扰民,但若遇到偷盗之事,这只狗因不善吠而形同虚设,不能起到防盗看门的作用,又怎能担起“良犬”的称号呢?同样的道理,在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乱世,各种学术流派盛行,一时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浪潮。而那些学术界的代表又是怎样传播自己的思想的呢?无非是言传其道,现身说法罢了。孔子,驾上长车,引门下弟子,周游列国,一路舟车劳顿,只为宣扬儒家学说;更有老庄、孟轲、苟况、韩非等人,皆为宣扬学术而奔走于各国之间;再有苏秦、张仪之士,凭三寸不烂之舌,到处宣扬合纵、连横之主张,最终引领天下潮流的发展。由此可见,历史上的贤人大多善于言辞。
贤者之善言辞,不满足于一席之地,三尺之台,而在乎言于天下大众,使众人皆能明其道。现如今,中央台有个叫《百家讲坛》的栏目,邀请了各路学术精英。这些教授们不但满腹经纶,而且言辞甚为恳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够将自己心之所想很好地表达出来,使广大的听众受益颇丰。从某种成意义上说,这些通过言辞诠释自己思想、为众人答疑解惑的专家,也是贤者。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要想有所作为也要善于言辞。善于言辞,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语言才华,使自己受到青睐。然而有些人认为太善于言辞,是过于张扬的表现,而且言多必失,倒不如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做好自己的事。这种观点也有其道理,但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是那些素质全面的人才,而选定人才时,言语得体、文雅又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所以说,善于言辞的人更容易被发觉,更有机会被人了解,从而受到重用。
总的来说,真正的贤能之士往往都有优秀的口才。当然,善于言辞的人,也能在当今社会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修养,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