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拜伦《当初我们俩分别》爱情诗鉴赏
当初我们俩分别,
只有沉默和眼泪,
心儿几乎要碎裂,
得分隔多少年岁!
你的脸发白发冷,
你的吻更是冰凉;
确实啊,那个时辰
预兆了今日的悲伤!
清晨滴落的露珠
浸入我眉头,好冷——
对我今天的感触
仿佛是预先示警。
你毁了所有的盟誓,
你得了轻浮的名声;
听别人说你的名字,
连我也羞愧难禁。
他们当着我说你,
像丧钟响我耳旁;
我周身止不住战栗——
对你怎这样情长?
他们不知我熟悉你——
只怕是熟悉过度!
我将久久惋惜你,
深挚得难以陈诉。
想当初幽期密约;
到如今默默哀怨:
你的心儿会忘却,
你的灵魂会欺骗。
如果我又邂逅你——
经过了多少年岁,
我用什么迎候你?
只有沉默和眼泪。
(杨德豫 译)
拜伦(1788—1824)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贵族,却是一位热爱自由、同情人民、具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1812年拜伦因发表《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而蜚声诗坛,晚年作品诗体小说《唐璜》更是猛烈地抨击了神圣同盟诸国的反动封建势力。1816年拜伦参加意大利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1823年参加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次年病死于希腊军中。
这是拜伦的一首名诗,写于1813年。那时拜伦正25岁。
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恋少女对于往日情人的深挚感情。他们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浪漫史。那时,他们俩海誓山盟,难舍难分。但是离别后,那情人竟毁弃了所有盟誓,变得轻浮放浪,遭人唾骂,听到人们对他的种种非议,少女的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她仍然割不断自己对情人的感情,就象当初一样地怀恋着他。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回忆当年离别时的情景。写离别,并无缠绵的感情,唯有沉默和眼泪。这并非冷漠,其间交织着深沉的痛楚和无限的信赖。一想到此次别离,不知何时重逢,心儿几乎要碎裂,然而许多情意缠绵的话语,早已说过千遍,谁都相信对方将信守盟誓,此时再重复那些,似乎已是多余。
写离别,诗中抓住了一种特殊的感受——“冷”。情人的脸发白发冷,他的吻更是冰冷。这感受,在当时少女的心中并没有产生不好的联想。在她看来,那也许是清晨的凉意,也许是亲人过于痛心,过于伤怀,过于激动。但是那冷的印象如此深刻,一直保留在她的记忆之中。到今天,她才明白,那一刻正好是今日悲伤的预兆。
这一节既写出当初爱情之深,又烘托出悲剧性的气氛,感情藏而不露,为全诗所要描写的那种深挚的情感,奠定了基础。
第二、三两节,写少女得知情人变心时的心情。情人毁誓,变得轻浮,得了坏名声,她感到羞愧;人们当着她责骂负心之人,她听了如闻丧钟,周身颤栗;她久久地为之惋惜,又无法向别人陈诉。这种种感情,实际上都是站在那个负心人一边的。情人已经变心,已经变坏,少女都原谅他,惋惜他,同情他,唯独没有责备和鄙弃,仍然保留着对于情人的信任和眷恋。这里包含着多少至深至诚的感情!
这两节的诗句,采用套联式的层层递进的写法。第二节开头四句从第一节所写的“冷”意和警兆承接下来,引出今日情人毁誓变坏的内容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第三节开头,又从第二节的人们的非议承接下来,更深一层写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惋惜之情。这种诗节之间隔而不断的写法,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少女心中对于情人那种难以割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诗的第四节,与第一节呼应,从当初幽期密约写起,想象若干年后重逢时的情景,最后一句又与第一节的“只有沉默和眼泪”重复。这种写法不仅使全诗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而且使诗篇更耐人寻味。情人的变心和他的欺骗行为,使得少女默默地痛苦、哀怨。即使这样,少女仍然想象他们有一天会相逢,那时,爱与怨,喜与恨会交织在一起,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于是,又“只有沉默和眼泪”。少女这样执着纯真的痴情,使读者不由得要加倍地责备那个薄情而卑劣的负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