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写孙权前,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直到孙权的某些地方duang、duang地触动了我……
在《三国演义》中既然罗贯中思想倾向是尊刘贬曹的,那么也就注定孙权的着墨度比不了曹刘,而且孙权较之来讲一定程度上算是守成之主了,所以小说中关于他的能脍炙人口的故事也就没有那么多,但无论是描写较少的演义里还是正史中,东吴之主孙权都绝对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豪杰。
孙权自19岁从其兄孙策手中接过江东之主的位子算起到古稀寿终,期间曹操孙子曹叡都死了可他都还活着,可以说是他的一生见证了那个动荡的三国乱世。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过这样一句话: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小小年纪便得到这样的赞誉可以看出孙权是那种生来能为人主为人君的人。和刘禅17岁开始当皇帝大权在诸葛亮手里情况相同的是,孙权刚执掌江东的时候实际上的军政大权是在周瑜和张昭手中,不过也正是因为内有张昭,外有周瑜,才能让孙权顺利坐稳江东之主的位子,当然孙权不负众望,年轻有为,招纳贤才,平定深险地区,而像鲁肃诸葛瑾这些东吴后来的栋梁之臣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孙权身边。和刘禅貌似毫无作为相比,孙权年纪轻轻便展现出了他想一展宏图霸业的胸襟,这也使得东吴那些将领们心甘情愿围绕在孙权的身边,至公元208年他基本完成了东南一带的平定和统一。同年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备被打的落花流水,借鲁肃之手派诸葛亮前来东吴联盟以共抵曹操,就是后来著名的赤壁之战。
刘备当时主要兵力还是刘琦的江夏军马,他当然巴不得结盟,实际应该叫做抱孙权大腿,联盟能否达成是孙权说的算不是他刘备说的算。孙权比诸葛亮小一岁,时年27,诸葛亮到来说辞大方恳切,外交很成功,打动了孙权使得其表面暂时答应,不过毕竟这是军国大事,孙权他更需要和自己的臣下们商议。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孟德,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士族们大多劝孙权投降,说到底很简单,为了保护他们这群人的利益,曹操即使征服了江东,他们这些人照样有官做有钱花,有道是当官的家族生来就是要世代为官的,至于谁当他们的主子那是次要,只要你能保证我们士族的利益就行了。有些出身并不好的当然还有些真正感恩戴德的尤其是那些武将们大多要誓死保卫江东,周瑜鲁肃这两个就是主战派的代表。而《资治通鉴》中鲁肃的一席话尤为打动孙权,“肃迎操,操当以肃还复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预安所归乎”,孙权极为触动也说出了他自己的心声,其实他从开始就想抗曹的,于是孙权召回周瑜开始真正的抗曹决策,而孙权对周瑜有一句话“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俱办”,可见孙权确实一开始就在准备抗战之事了,他之所以还要广纳众意,听取主降派的意见,充分说明了他确实是个好领导,不过可惜老年的孙权完全不再这般英明,而且这些主降派孙权还是“铭记”在心了,晚年昏庸的孙权可没少整这帮人。
最终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军狼狈北还孙刘瓜分荆州而告终,要算的话肯定周瑜功劳最大,曹操在短时间内没有再下江南的可能,原来的唇齿联盟也难免会出现缝隙与不和。赤壁之战后,刘备基本高歌猛进,拿下了益州和汉中,这让曹操和孙权都很不爽,所谓三国三方利益,一定要互相制衡才能鼎立,孙权是个聪明的君主,他手下能人贤臣又极多,所以又有了曹操孙权的联盟:高傲的关羽被杀,荆州回到孙权手中,之后刘备大怒,刚称完帝就举国之兵发动了夷陵之战,孙权赶紧派赵咨向魏帝曹丕求援,其中赵咨和曹丕有一段精彩对话,当中赵咨就在曹丕面前赞扬其主孙权曰:“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赵咨所言绝非夸张。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紧接着称帝,照理孙权也可以称帝,什么大汉王朝早就没了,但是孙权没有,而是做了向曹丕称臣这种貌似没骨气的事,原因很简单,刘备来攻打东吴了绝对要在这个时候讨好曹丕,当然曹丕对你所谓的称臣也是心知肚明,这无非是一种表面文章罢了,他现在只想坐山观虎斗以取渔翁之利,所以陆逊才不敢追击蜀军早早返回东吴,不给曹丕以可乘之机。刘备败走后孙权也马上和曹丕撕破了脸皮,不过曹丕也奈何不了此时的东吴。刘备死后东吴群臣一而再再而三劝孙权称帝,但他都拒绝了。孙权起初也说什么我世受汉室恩禄啦之类的话以作推辞的借口后来推挠不过说出了实话,简单的说就是外界不安顿,魏国虎视眈眈,吴蜀联盟破裂,时机不到。不过终于在229年,孙权也正式称帝了,此时曹丕已死,那个魏明帝曹叡估计孙权压根不放在眼里,东吴西蜀也重修盟好,所以千载一时,鼎足而立!
称帝后孙权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但是却追谥他大哥孙策为长沙桓王,说实话,孙策打下的江东基础的贡献不可磨灭,被追谥为皇帝也理所应当,何况人都死了,这只是一种虚名罢了,同样的情况司马炎却追谥了司马师为景帝,那么孙权为何这么“吝啬”呢?我想关键就是司马师无后,所以司马炎没压力,而孙策是有自己的儿子的,孙权应该不会吝啬一个虚名的,估计是为了防止他死后孙策的后代和他的后代关于权力的争夺,而孙策后代只封侯可堵他人之口,不过即便这样,东吴最后一代皇帝孙皓还是因为谣言而杀了孙策后代孙奉,生在帝王家,难有骨肉情,风华的背后,也许是血与泪。
伟大词人辛弃疾曾写下“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激昂雄迈的词句,借致敬孙权讽刺懦弱的南宋朝廷,而孙权坐断东南年轻有为也成了很多仁人志士的偶像,可怜的辛弃疾憧憬自己能像孙权那般金戈铁马抵抗外敌却又报国无门,令人叹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遇明主,大业才可成啊。
不过晚年的孙权开始逐渐不再信任身边的贤臣,排斥江东大族,独断残暴,昏庸的他甚至连亲生骨肉都杀害,嫌弃张昭,逼死陆逊,子弟们为了世子之位争夺不休,七个儿子几乎没几个善终的,孙权死后东吴内乱不断,这和孙权后期的统治不无关系,最后一代君主孙皓暴君一个,历史上唯一一个孙氏王朝也成了短命王朝,可悲可叹。不过呢想来也很正常,对于古代的帝王来说尤其算正常,历史上有甚于孙权的也多了去,甚至本朝太祖这么光辉伟大的人晚年不也是犯了很多重大错误吗。人老了且不说年轻时候雄心壮志早被消磨了,就是能保住晚年也不是那么容易,像“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肯定是少数。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孙权这一生对于中国江南开发的贡献还有探索台湾的贡献是很大的,不过这不属于本文讨论之列,在此不展开了。
陈寿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斯言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