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努力便是方向——读《哈佛凌晨四点半》有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题记
1936年,一座私立研究性大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赫然崛起,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它渐渐成为世界学子心中的理想殿堂,在人类历史如同一座岿然屹立的丰碑。它就是哈佛——无论历史与学术地位,名气与影响力,还是师资
力量与学生素质,都堪称一流!哈佛,我的理想殿堂。
《哈佛凌晨四点半》以流畅轻快的文字,丰富的例子和别开生面的观点向读者展示了哈佛学子们成功的秘诀是我在精神层面上与哈佛相通的桥梁。一口气便读完了全书,读罢,只感觉全身热血沸腾,血脉喷张,有一股力量在身体里窜动,似乎有着无穷的力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我原本总是以为哈佛大学是世界最高学府的光环是轻松而荣耀的,而它那背后的血和泪却是从来都不为人知。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这些至理名言一遍遍地在脑海中回响。每当我迷茫、无所事事、挥霍时间时,就可以看见凌晨四点半哈佛校园灯火通明的场景,这是一种动力,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力量。它使我不再流连于自己的安乐窝,而是会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穷的智慧构建人生的恢宏殿堂。我觉得追梦路上不应停留,也不可以停留,而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满怀信心和希望构建自己的美好人生。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像船没有了罗盘。我们中学生更应该抱有远大的目标,并且要专一,矢志不渝地为之努力奋斗,心无旁骛,不能朝三暮四,半途而废,否则最终将一事无成。相信自己,朝着一个方向,永远尽最大努力地工作,成功就会接踵而至。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大鹏的目标;血压青松亦坚实,是青松的目标;目标可小可大,可远可近,但一定要发自内心,真心向往。
超级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勤为何物?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勤就在于此。哈佛有句格言:“你想比别人更成功吗?如果想,就勤奋努力地学习吧!”格言虽简,但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成功有时就是那么简单,无论你聪颖与否,只要真正地勤奋努力过,就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因为勤奋可以让你的大脑变得富足,辛劳可以孕育成功与喜悦,当然,勤奋拼搏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风吹雨打,高大的白杨就不会苍郁挺拔,没有经历过折枝的痛苦,果树就不会飘香四溢。不要畏惧远方,只管向前冲,愿青春无悔!
也许,梦的终点太遥远,但只要在追梦的路上,我的心就不会枯竭。
【第2篇】
《哈佛凌晨四点半》阅后感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一本期盼已久的书——《哈佛凌晨四点半》,而今天我就要把这本我十分喜爱的书介绍给大家。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简短的小故事介绍了学习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许多青少年不知道其实平凡和优秀只有一步之遥,做到优秀一点也不难。这本书就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改变自己,养成优秀的习惯。
本书的序言就用哈佛学生凌晨四点半时读书的状态,来引出后面的故事。当你在凌晨四点半走进藏书逾千万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就会见到每间阅览室都灯火通明,每一个座位上都有着认真看书的学子。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就是你走进哈佛的学生餐厅也很难听到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每一个学生端着披萨,可乐坐下后往往都是在看书,或者做笔记。即便是用餐时间哈佛学生也要充分的利用起来。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也不能随随便便的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即使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在每一年的哈佛毕业典礼上哈佛大学的校长都会这样告诫学生:“不管你们在校时有多么优秀,毕业后都会是一个人都是一张白纸,在社会的浪潮中,只有那些有领袖气质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所以哈佛的毕业生都有着异于常人的领袖气质。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不事事包揽,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该办的事,这是一个优秀领导所必备的气质,这样的领导才会轻松而游刃有余的工作,向世界奉献出杰出的成就。所以即使在领袖气质的方面,我们与哈佛的学子相比,也有很大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很多。
不仅如此,哈佛学子还有常人所没有的韧性,就像曾经的哈佛学子比尔盖茨认为,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人的力量,而是韧性。对于青少年来讲,恒心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那么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看到这里,我不禁脸红了,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一遇到难的事情,就半途而废,绝对是我的作风。就像国际巨星史泰龙在出演第一部电影时,曾经遭到过1850次的拒绝,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他。这份坚韧与毅力是我绝对做不到的,我一定要向他学习,成为一个坚韧的人。而哈佛传达给学生的奋进观念就是:成功最大的秘诀,就在于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的人生要像爬楼梯一样,必须做到一步一个台阶,没有任何捷径而言,只要一步一个台阶,就将到达目的地,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会轻言放弃。
我今天诚挚的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学习书里的精神,成为一个令中国骄傲的少年。相信有一天在哈佛凌晨四点半的图书馆中,我们会再次遇见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