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茶馆看大社会
——《茶馆》读后感
一方茶馆,演绎百态人生。
以北京裕泰茶馆为背景,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用近百个出场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变迁中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王掌柜的茶馆,所有人的时代。《茶馆》内容真实地反映出清末时人民的贫困生活。几乎天天街上、茶馆里,都是农村、乡下来的孩子,也有不少卖孩子为了吃口饭。先是康六在无奈之下用十两银子把女儿卖给大清国的太监,结果女儿晕了过去,太监却来了这么一句冷冰冰的话:“死的我可不要!”而另一个乡妇卖孩子,只要了二两银子。读到这里,我不禁感慨,当时的社会真黑暗!高层官员没有一个人去关心人民的疾苦。
虽然这样,但还是有一个青年,一个财主,要去追逐他的梦想——开一座工厂,救穷人,抵制外货。此时的他胸怀大志,信心满满,却看不清前方的路到底有多困难。即使常四爷十分正义,但这样也没用。就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就要被抓去坐牢。而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个随机应变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茶馆也在变着。他唯一不舍得的,就只有六十年老字号的“裕泰”。他说他生在这儿,死在这儿。刚开始,茶馆平平常常,无声无息。到后来,竹椅变成了小板凳,墙上的“莫谈国事”也更多更大了。从主顾们的低声细语中,我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好人变成了坏人,并且坏人天天都在吃香。而好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的维新运动失败都被问斩了。民众却都认为他们是心肠狠毒,干了坏事儿的人。而那些为了洋人们活,天天穿戴着洋装的人,却有很多人奉承他们。我对他们感到一种厌恶之情,难道只有当汉奸,生活才能好起来吗?在那个打压共产党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不管做些什么,最终一切正直的人都失败了。
读完整本书,总结出茶馆是旧社会的缩影,借茶馆的变化兴衰来反映社会和时代变迁。这些场面与其说是戏剧场面,还不如说它们更像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是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当时社会的扭曲甚是可以说是毫无人性可言。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和平美好的,没有硝烟,但这些都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感到感恩,而不是理所当然,自我堕落。未来的生活或许会更美好,但依赖于我们的努力和奋斗。
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积极向上,才能迎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