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老舍先生说:“没有生活,就没有活的语言”《茶馆》的语言都来自于生活,是那些人物说的话,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老舍先生将一些小人物集合到茶馆里,反应着纷乱时代的社会,借助这些人物的生活,反应着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坏。通览全文,在我眼中他作为一个掌柜,很圆滑又显得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王利发的这点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然而,在结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馆被高官与小人夺取,默默地在后院自杀。这一情节,仿佛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心酸不已。这么一个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柜,却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秦仲义是个财大气粗的维新资本,他不卑不亢表面上对庞太监奉承,内心却显露出继续较量的勇气。最后,他的工厂被国民党政府抢去,这个形象典型反应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必然的悲剧命运。
在戊戌变法失败的背景下,康顺子被没有活路的父亲康十六一十两银子的价格卖给了人贩子王麻子,被转卖给老太监庞总管作老婆。康顺子是一个很个有精神的女人,虽然一生过的很苦,但是她的精神一直没有因困难而磨灭。为了活着,她不肯认命,一直都在挣扎着。她代表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女性的生活,悲苦,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是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不公。
《茶馆》虽然只是一部话剧,但它浓缩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描绘了个阶层人物的一生。洪子诚曾说过,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恨。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的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的人性传统。 现在,茶馆已成为经典的节目,希望多年以后,还能记得:“我们吃下午茶去。”
【第2篇】
《茶馆》读后感——奋斗创造永恒
炎炎盛夏,一缕清凉沁入心脾,书店某个角落的白色封面的书一下子吸引了我。没有一丝丝张扬,只是封面上有“茶馆”的毛笔字,端端正正地躺在上面。
“一句台词一个人物,演绎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一片茶馆一个社会,映射沧桑变幻的炎凉世态。”曹禺先生的话在我读《茶馆》时一遍遍回响在我的耳畔。
《茶馆》中的线索人物王利发早年丧失父亲,所以二十岁当上裕泰茶馆掌柜,在茶馆里忙前忙后。这样一个年轻人,想通过奋斗努力来获得美好生活,让人感到积极向上。可是一个混沌黑暗的社会里,好景不长。宋思子,吴祥子的捣乱,妻子被车撞了没人管,王利发老实本分,为适应革命浪潮,不断改良茶馆经营,但还是被军阀霸占,成了歌舞厅,而王利发上吊自杀了。如此正直善良的王利发却落了个如此下场,不禁让人感叹惋惜。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这是常四爷经典对白。常四爷敢说敢做,热爱祖国,一生为此奋斗,可是却什么也无法改变。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正直善良的人却生活窘破,无路可走,这个世道太不公平了,但没有人能改变,没有人能反抗,只能随波逐流。
小唐铁嘴儿,小刘麻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么一群人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干尽了坏事,敲诈勒索,无恶不作,坏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想要通过实业救国的秦仲义最终却破产了,真是可悲啊。
裕泰大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数九流。老舍先生用《茶馆》来反映社会的兴衰变动,用小人物来反映国家大事。一个茶馆,一个社会。
在那样的年代,朴实的劳动人民想用奋斗取得成功,成了一种笑话,而在当今的这一和平年代里,奋斗才是成功的捷径。世事变迁,追上时代的脚步,抓住眼前的机遇,向诗和远方迈进。人间正道是沧桑,老舍先生用沧桑之笔书写了一幅人间坎坷的画卷,在话剧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坚定目标,朝着正确的航向,用奋斗做浆,信念做帆,扛起祖国青少年责任旗帜,让旧社会成为历史,让新时代加速到来,不忘悲惨屈辱的斗争历史,让历史不再重演。坚定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疫情下,医护人员冲在前线;火灾里,消防员穿梭其中。课堂上,老师们辛苦付出……每个中国人在用责任奋斗努力书写着新时代的美好画卷,让之成为永恒。
生于这个时代,感谢这个时代,适应这个时代,为之奋斗,创造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