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苏洵《心术》译文与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4 16:06:15

心术

北宋·苏洵

【题解】

本文是作者所着的《权书》中的第一篇。宋代从开国之初直至覆灭,外患始终不断。作者所处的时代,北方有强大的辽国,西北又有西夏,都是劲敌。因此,当时的文人多喜欢撰文议论用兵之术。本文便从治心、尚义、养士、智愚、知敌、自爱、出奇、守备八个方面论述用兵之道。文中所反映的大部分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43],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44],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注释】

[43]左:附近,眼前。瞬:眨眼。

[44]上义:尊重道义。上,同“尚”,崇尚。

【译文】

做将领的原则,首先应当修养心志,即使泰山在眼前崩塌,也能做到面不改色;麋鹿突然从身边奔过,也能做到目不转睛,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握战争形势变化的利害关系,才可以应付敌人。大凡行军打仗,都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是出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可轻易行动。这并不是怕一行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弄到手足无措的地步。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以百战百胜了。

【原文】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45],严斥堠[46],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

[45]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

[46]斥堠: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了望。

【译文】

大凡作战原则,战前要积蓄财力物力,临战时要养精蓄锐,战争开始后要鼓足勇气,胜利后要保持斗志。谨慎认真地做好警报工作,严密安排哨兵侦察了望,使种田的人没有顾忌,用这来积蓄财物;给予士兵丰厚的犒赏,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放松修整,以此来养精蓄锐;打了小胜仗要振作精神,吃了小败仗更要给予激励,用这来提高士气;用人时不要完全满足他的所有要求,用这来保持他的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怀义愤,有所希求而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义愤不能全部爆发就勇气十足,欲望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就会有贪心。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士兵们也不会厌恶战争。这就是黄帝经历了七十多次战争后,他的士兵仍然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保持斗志,打了一次胜仗,这支军队也就不能再打了。

【原文】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47],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48]。

【注释】

[47]邓艾:三国时魏将,曾领兵从深山险道进攻蜀汉,兵至成都城下,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缒:系在绳子上从高处放下来。

[48]去就:离开或者进攻。

【译文】

凡是做将帅的,必须足智多谋而又号令严明,士兵则应当愚昧一点。足智多谋,就会使人感到深不可测,号令严明,就会使人感到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士兵都能不顾自己而听从号令,这样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将帅才能够与他们同生共死。凡是军事行动,必须要了解敌方主帅和敌方将领的情况,然后才可以采取冒险行动。三国时邓艾用绳索挂着士兵翻山越岭,偷袭蜀国,如果不是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那么邓艾的百万大军就会束手被擒,而邓艾本来确实是轻视他们才冒险行动的。所以,古时候贤明的将帅,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试探敌方的虚实,又能根据敌方的强弱,准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对是进攻还是避战撤退,都能做出自己的决断。

【原文】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49],知势而后可以加兵[50],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51]。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注释】

[49]理:这里指战争的基本规律。

[50]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形势。

[51]支:撑,对付,应对。

【译文】

凡是担任主将的法则,必须是在通晓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敌我情势后才可以交战,知道有所节制后才可以指挥战斗。通晓事理则理不亏,了解敌我情势则能保持不败,知道节制则不会陷入困境。见了小利不发兵,见了小患不避让,因为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可以应对大利大患。只有胸怀智慧谋略善于培养自己的各种本领,又能珍爱自己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因此,一个“忍”字,可以应对上百次的无谋之勇,一个“静”字,可以制服上百次的轻举妄动。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在敌方和我方都是一样的。那么请问:“我军的长处,我拿出来利用它,但敌军不与我较量;我军的短处,我掩藏起来搁置一边,而敌军却偏要与我较量,该怎么办呢?”回答说:“我军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军产生疑虑而退却;我军的长处,我暗中藏起保护起来,让敌军疏忽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这就是运用长处和短处的策略。”

【原文】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52],则乌获不敢逼[5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注释】

[52]袒裼:脱衣露体。

[53]乌获:战国时秦国大力士。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应该使士卒无所顾忌,又要使士卒有所依赖。无所顾忌,就明白战死不值得可惜;有所依赖,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一个人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会大声喊叫,拿起棍棒去攻击虎;可如果两手空空,遇到一条四脚蛇,也会吓得脸上变色而却步不前。这是人之常情。明白这道理的,就可以为将带兵了。如果袒胸露臂,而手执利剑,那么乌获那样的大力士也不敢逼近;如果戴着头盔,身穿战甲,却抱着武器睡大觉,那么小孩也可以拉弓射箭,将他杀死。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利用形势来巩固军队的阵容。而那些能够利用形势来巩固自己的人,他的战斗力就会无穷无尽。

【评析】

本文是苏洵题为《权书》的十篇策论之一,也是一篇军事论文。

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和中心,所以标题叫“心术”。作者根据历代军事经验和理论,归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一谈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二论将军带兵当知师出有名,正义之师,百战百胜;三言为将养兵之道;四论为将之材质;五论为将带兵作战,当知己知彼;六论为将之道,当审时度势,利害分明,一忍制百勇,一静制百动;七论主将当善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八论为将者当使战士既义无反顾又自信有备无患。

以上八个方面似是并列,又有内在联系。全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说服力,而战例和比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苏洵发奋的故事】 心术 辨奸论 管仲论 《六国论》(苏洵)翻译 苏洵《名二子说》翻译 苏洵《六国论》翻译 苏洵《六国论》原文及鉴赏 苏洵《心术》原文、翻译及鉴赏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