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今社会,春节的一系列习俗传统将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在调查中发现,如东县乃至南通市这整个一块地区只有大约0.1%的老人还有这看戏剧的习惯。60%的家庭多半是有60岁以上老人或40岁左右的中年人带领孩子们会在大年初一、年初五财神日那天去寺院里烧香拜佛。20%的家庭会在春节这一天去朋友家拜、送礼等。还有20%的家庭在家团圆,陪老人过节。过春节的时候在上午10点多种的时候车流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而到了下午的时候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了。还有95%以上的家庭都有春节期间贴春联、贴喜庆(一种贴在上门框上的一种纸,上面写有“福、禄、寿”等字)的习俗。在今年放烟花的家庭相比往年要少了多,这是因为人们在晚上更愿意坐在被子里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也因为人们的安全意识增加了,还节约了很大的一笔开支,另外在今年春节夜晚的天空中飞出了许多带着人们美好愿望的孔明灯。
调查活动中,听老一辈的人说,原来过春节是有庙会的,后来因为城市的改建,没有了举行庙会的地方,这个习俗也就渐渐地被人们给淡忘了。而还有4个60岁以上的老人回忆说原来的在春节期间会组织看戏、各企业做大型花灯展示闹元宵,不过这几年已经不再组织了。而调查活动中发现这些人家大年初一都会去寺庙里烧香拜佛,保佑全家平安、健康。
在这一切中发现了很明显的偏差,一些习俗更使人重视,而有些习俗却被人们渐渐地淡忘。就说在当地有能力给市民提供设施的一些习俗就更容易保留下来,而一些没有给予组织的习俗就不会继续。正如要在如东县里看庙会那就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组织给市民场所,故这个习俗就被当地人给淡忘了。所以说,要保留习俗,就要市民们自己组织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同时也要号召政府给人们提供设施、提高宣传,使一些好的习俗保留,并且能与时俱进展现一个新的春节。
在我调查的20户家庭里,有18户家庭对新春节有着比较高的热情。而剩下的2户家庭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所以这两个家庭对新春节没有这很高的热情。在这20户家庭中,有一户家庭是一个从政世家,他们对更新计划很赞成,也很同意。在这18户家庭中,有20岁左右的青年人的16户家庭中,他们也表示了赞成。还有2户家庭是只有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对更新计划也很有好感。
不难发现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中国的习俗在和外国那些相对先进的习俗碰撞,有极少的人家可以将中国的门神换成了上帝耶稣。但是,有谁为这一切理清了脉络?人们的思想在更新,那么相应的一切不也是要做出更新吗?在当代,人们需要的是简洁而又精彩的东西,人们对待春节仍是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不难想象,在过后几十年中人们会不会渐渐的淡忘那些过去的传统。现在社戏快没了,再也没有了鲁迅笔下的生机感。那些高档的礼品,贵的可以达到几万元,如果可以省下这几千元去帮助一个贫困山区的家庭,让他们也过一个好年。这些高档的礼品虽然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当那些高档的礼品代替了那最最真诚的新春问候时,又有谁在意呢?一切的一切都在代替,都在舍弃,而并非是更新。习俗是不可代替的,唯有更新,人们只有认清了现实,明白了要将春节的习俗延续并更新,春节才能推入世界,走向未来。
首先人们得明白什么是习俗。习俗,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与大自然抗衡的生活中养成的生活习惯。那么,大自然在变,习俗相应的也应当做出适当的变化。
那么,又该如何去改变习俗,去更新习俗呢?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既然圣诞节已经在中国较为流行,那么中国就要用一种属于中国的方法去介绍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例如将美国的一些不同于中国的习惯、习俗用京剧唱出了。这样就可以让中国春节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成为一个像圣诞节一样的世界化节日了。或者你可以在送礼时选择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的礼物和一些具有外国传统的礼物,这样中外礼物结合送人,给人以一种大气、有见识之感。并且还可以清晰的比较出中外礼物的优缺点,让中国产品有了更高的提高空间。当然,人们还可以选出一些春节的传统加以电子化,可以用上三维投影、4D效果,这样就可以是春节焕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
习俗传统不可以颠覆,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更新它们,让它们走向世界,让世界聆听中国的声音。又有谁想过当春节成为一个全世界共同庆祝的节日时,那些华侨们该是多么的开心,他们是多么的骄傲。那么,这时候身处各地的中国人是否就有了归属感;是否就更有利与中国人走向世界?
春节的传统就让我们从爷爷奶奶那儿学起,但是爷爷奶奶也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新习俗、新技术。跟着爷爷奶奶们一起过一个新传统的美丽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