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作者:未来悦  时间:2018-07-27 19:03:10

【第21篇】

诗曰:

知己知彼战即胜,

策略相应乃克敌。

火烧赤壁苦肉计,

大破曹军三国立。注1

牺牲妻儿断右臂,

勇士要离刺庆忌。注2

一石二鸟除董卓,

王允巧施美人计。注3

孙子曰:

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意思是:

说到间谍在全军将士里,论关系最亲近;论赏赐最优厚;论任务最秘密。不是聪明睿智的人不能任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不是用心微妙的人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无时无处不可以使用间谍。

就是说:

俗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达到百战百胜的最高境界。要想探知敌方情况,就必须使用间谍。间谍探查来的绝密情报,往往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因为,只有知道敌方的情报,才能制定出相应的克敌策略。此外,要想扰乱敌方的部署,也必须使用间谍。只有间谍才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任务。所以,间谍在全军将士里关系最亲近、赏赐最优厚、任务最秘密,当然是重中之重了。

注1:

这是三国演义中赤壁大战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平定了北方,统一了中原。率领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沿长江东进,企图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不战而降,进而统一中国。那时刘备新败兵力不足,退守樊口。孙权部下多数主和(投降),只有周瑜、鲁肃主战,刘备派诸葛亮到江东舌战群儒,达成孙刘联合并且确定火攻。经过“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杀掉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削弱曹操水军战斗力;间谍庞统巧献“连环计”,曹操把战船连接在一起,便于陆军水战(更便于放火);诸葛亮“草船借箭”,储备了大量弩箭装备;周瑜与爱将黄忠演出了一场 “苦肉计”:黄忠当面顶撞,周瑜大怒,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曹操的间谍把此消息告知曹操,黄盖假降,曹操深信不疑;最后诸葛亮上演“借东风”,趁着大雾,黄盖带领十余只装满易燃物的小船,接近曹营时突然点火。大火不但烧了连在一起的战船,还将岸上的军营变成火海,孙刘联军趁势掩杀。曹操大军损失殆尽,大伤元气。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注2;

这是要离刺庆忌的故事。春秋时期公子光刺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就是吴王阖闾。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是天下有名的勇士,能力举千金且有勇有谋,一般人接近不了他,他在卫国招兵买马,要报父仇。伍子胥向阖闾介绍了一个身材瘦小的勇士要离准备实施刺杀。要离见阖闾不太信任,就诚恳地说:“君子忠人之托。我答应了伍子胥的要求,请您杀掉我的妻子、儿子,再砍掉我的右臂,我就可以刺杀庆忌了。”阖闾觉得太残忍,没有答应。要离进一步说: “为友尽忠,为主残身,为国亡家,我心甘情愿。”阖闾十分感动。

于是,吴国都城内流言四起,说阖闾轼君篡位,是个无道昏君。阖闾下令追查,很快捉到散布流言的要离,要离当面大骂昏君,吴王砍了他的右臂,并把他和全家关入大牢。不久伍子胥暗中安排他逃往卫国,吴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杀了要离的妻儿全家。庆忌与阖闾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对吴国的事情了如指掌。要离一到卫国,庆忌马上接见他。由于 “同病相怜”,他们很快成了“莫逆之交”。数月之后,庆忌带要离统帅大军去攻打吴国。船行江心刮起大风,要离觉得可以利用风力弥补自己力量的不足,就站到上风头,趁庆忌不备,用长矛刺入他的胸膛。庆忌没想到“患难朋友”会刺杀他,把要离头朝下拎起,在江水里浸了三下。说:“此人真是少有的勇士,一天之内,不要同时失去两个勇士,我死以后放他回国,以表彰他对主人的忠心。”要离却说道:“杀妻杀子为君王服务,是为不仁;为新王刺杀旧王的儿子,是为不义;为自己的生命而活下去,是为贪生怕死。如此三罪,我有何脸面活在世上!”说完,自断双腿刎颈而亡。

注3;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王允巧施美人计”的故事。汉献帝在位时,董卓专权,阴险狡诈滥施杀戮。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但是他专权多年,朝中遍布死党。谁也奈何不得,况且他的义子吕布武艺高强,出入相随。二人狼狈为奸,文武百官毫无办法。司徒王允发现二人的共同特点——“好色”。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计“美人计”。他的府中有一个色艺双佳且深明大义的歌女貂蝉。听了王允的计策,立刻答应下来。决心牺牲自己,为民除害,以报王允知遇之恩。

王允先是请吕布赴宴,见他喜欢貂蝉,答应吕布娶她为妻。次日,王允又请董卓,董卓也看上了貂蝉,王允就让貂蝉随他回府。吕布大怒,质问王允。王允说:“太师说先把儿媳接回府中,择日与将军成亲。”吕布等了几日不见动静,方知董卓已将貂蝉据为己有,只得私下去会见貂蝉,貂蝉哭诉董卓强占,吕布很得咬牙切齿。一日,董卓撞见二人亲热,心中大怒,投出方天画戟欲杀吕布。听貂蝉说吕布无礼,更加愤恨。王允一见时机成熟,劝说并安排吕布刺杀董卓,以雪夺妻之恨。就这样王允一箭双雕:既除掉了奸贼董卓,又削弱了吕布的势力。

【第22篇】

诗曰:

以静制动待时机,

后发制人克强敌。

陈平除吕扶刘氏,

匡扶汉室立文帝。注1

隐忍不发蜀后主,

恩威并施有心计。注2

治盗有方赵广汉,

一网打尽灭贼迹。注3

孙子云:“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意思是: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人约期决战。要破除陈规,因敌情变化而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沉静,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暴露弱点。战争展开之后,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措手不及,无暇抵抗。

就是说:在战争中,真正优秀的指挥员,要懂得并且灵活运用收与放、进与退。要审时度势,根据瞬息万变的形式,该收的时候就收,该放的时候就放;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迟疑观望。当对手强大并且进攻猛烈的时候,应采取稳固的守势,消耗对方的锐气。就是所谓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时静观敌方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对策迅速出击,使敌人措手不及,从而取得最终胜利。这就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策略。

注1:

西汉时期,刘邦驾崩后,吕后独揽大权。逐渐将刘邦的儿子杀的杀、贬的贬。不仅如此还分封吕氏家族为王,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丞相陈平欲铲除诸吕、匡扶汉室,无奈吕氏大权在握,牢牢掌握着全国的军队以及京师的警卫部队。陈平无奈只得蛰伏不动,静待时机。吕后死后,陈平联合太尉周勃,准备行动。这时刘氏后代朱虚侯刘章和齐王起兵讨伐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陈平和周勃逼迫与吕禄关系很好的郦寄劝说他交出兵权。刘章和齐王兵临城下,吕禄派大将灌婴迎战,不料灌婴反戈一击,与刘章、齐王合兵一处反杀过来。陈平趁机又派郦寄劝说吕禄。平庸无能又贪生怕死的吕禄认为交出兵权就能保住荣华富贵,于是就把兵权交给周勃。不久,周勃、陈平联合刘章,铲除了吕氏家族,拥戴刘恒登基,就是汉文帝。丞相陈平为稳定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

注2:

五代时期,蜀国后主孟昶十六岁即位。当时朝中有几个将相大臣都是先帝的老臣旧将,这几个人自恃资历深厚,根本不把这个小皇帝看在眼里。有的骄恣放肆,有的为所欲为,有的公然逾越法律。大将李仁罕提出主管六军的要求,言辞充满威胁。他私下派人到枢密院、学士院要求起草文件,根本不就不通过孟昶。这不仅是目无幼主,简直是犯上作乱。孟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但李仁罕在朝中有耳目,身边护卫武功高强。于是表面接受了他的条件,隐忍不发。不久,孟昶安排好以后,在一次上朝时,命令武士动手,当场处死了他。几个为非作歹的狂徒吓得魂不附体。曾经假称有病而不下跪的侍中李肇吓得当场下跪求饶。孟昶念其以前有功,虽然对自己不恭敬,但还是免了他的死罪,只是让他退官隐居。

李仁罕的外甥张业掌管着宫中的禁军,孟昶早已笼络住他,任他为宰相,同时任命了自己的亲信为新的禁军头领。张业十分放肆,在家中私设刑堂,百姓怨声载道。十年后,孟昶积聚了一定的力量,采用同样的办法处死了张业。曾经藐视小皇帝的中书令赵廷隐见势不妙,主动要求辞官回乡。至此几个不可一世的权臣都被处理了,群臣再也不敢犯上作乱了。小皇帝凭着大智慧稳住了江山,保住了基业。

注3:

西汉宣帝在位时,赵广汉担任京兆尹。虽然位高权重,但他拒绝与献媚的官员来往,而经常同下属、百姓交谈。在了解民情的过程中,他总结出一种探知实情的方法“钩距法”这种方法讲究调查,注重对比推求。赵广汉说:“如果我想知道马的价格,就先问狗的价格、羊价、牛价,最后问马的价格,这样就知道高低了。”一位与他同朝为官的好友不理解:“你身为高官,却何必去研究那些民间的琐事呢?”赵广汉郑重的说:“做官的人,若不熟悉民情,怎能造福一方呢?‘钩距法’不仅可以了解市场行情,也可以用于政务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同时避免偏听偏信,造成冤案、错案。真正有利于民。”

赵广汉刚上任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横行,官匪勾结,百姓苦不堪言。赵广汉召集心腹属下,要他们暗中摸清盗贼踪迹,面对为难的下属,他说:“盗贼不除,是我的责任。我志在剿除盗贼,不能和以前的官员那样无所作为。盗贼不能清除,就是因为不摸底细,你们赶快行动吧。”暗中布置好以后,他装作若无其事。盗贼以为他是个碌碌无为之辈,更加肆无忌惮,蜂拥而出。有的大臣弹劾他放纵盗贼,汉宣帝也质问他,他说:“轻举妄动只会打草惊蛇,臣故意装作不闻不问,等盗贼完全暴露,臣的下属摸清情况,就会将他们一网打尽。”果然不久,赵广汉四面出击治理盗贼,很快,长安城的盗贼被肃之一空,治安空前大好。

【第23篇】

诗曰:

上善伐谋首攻心,

技高一筹胜敌军。

仁至义尽七擒纵,

西南安定获归顺。注1

只缘荆州立足地,

皇叔哀号泪沾襟。注2

燕国城池失复还,

巧舌如簧有苏秦。注3

诗赞项羽曰:

破釜沉舟气盖世,

战神一举定乾坤。

诸侯壁上观奇迹,

千古英雄惟其人。注4

孙子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意思是: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打击他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决心。所以,早晨士气旺盛,白天士气慵懒,晚上士气消耗殆尽。

就是说:古人云:上善伐谋,攻心为要。两军对垒时,士气十分重要。士气高昂的一方,总是能够战胜士气低落的一方。一支军队即使拥有千军万马,若是没有士气,就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甚至是不堪一击,一战即溃;而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就算是实力弱小,也会有顽强的战斗力,绝对不会轻易被战胜。因此,攻心夺气也是战胜敌军的一种有效方式。

注1:

这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当时,蜀国五虎上将之关羽、张飞先后命丧黄泉,皇帝刘备兴兵报仇失败,病死白帝城。在西南很有威信的孟获趁机发动少数民族反抗蜀国。诸葛亮一面派人与东吴讲和,同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积蓄粮草、训练兵马。两年后形势稳定,诸葛亮率军征讨孟获,他采用一系列妙计把孟获捉了放、放了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才心悦诚服地说:“丞相谋略过人,将我七擒七纵,真是仁至义尽了。从此以后,我保证西南地区永远归顺蜀中,绝不反叛。”从此西南稳定,诸葛亮解除了后顾之忧。

注2: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之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妙计,夺取了东吴军事重镇荆州。周瑜清楚这是心腹大患,也同意了鲁肃和平解决的方案。就派鲁肃前往讨还。最初,刘备以辅助侄儿刘琦为由搪塞过去;刘琦死后鲁肃再次前来,诸葛亮立下文书,许诺取了西川一定归还;后来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妻,孙权又命鲁肃讨还,诸葛亮叫刘备如此这般。果然鲁肃见面刚一提起荆州之事,刘备便嚎啕大哭。老实厚道的鲁肃越劝,刘备哭得越凶,乃至捶胸顿足。鲁肃慌了手脚,连忙问诸葛亮,诸葛亮叹道:“当初许诺取了西川便还荆州。可事后细想:西川刘璋乃是我家主公的兄弟,既是骨肉,又是汉朝同僚。若是攻打西川,只恐万人耻笑;不打西川,若还了荆州就无立身之地;若不还荆州,吴主孙权又是妻舅,如此进退两难。子敬几次三番前来催讨,因此主公悲痛不已。”刘备听了更是哀声号哭,泪如雨下。鲁肃动了恻隐之心,只好与孔明商量从长计议。刘备保住了荆州,实在是君臣二人看出鲁肃老实厚道,采用的攻心战术,取得了成功。

注3:

战国时期,秦惠王的女儿嫁给燕国太子。不久,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宣王趁其国丧之际,一举侵占燕国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说:“先生应该主持正义,为我们讨回被齐国侵占的城池。”苏秦见到齐宣王,先是仰头庆贺,又是低头哀悼。面对惊讶的齐宣王,苏秦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燕国虽然弱小,但国君是秦王的女婿,您侵占了燕国的城池,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下冤仇,试问大王能够抵挡秦国的军队吗?况且这样破坏了六国合纵大计,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呀。”面对大惊失色的齐宣王,苏秦继续说:“我听说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转祸为福。大王应该归还燕国的城池,燕国当然十分高兴;秦王如果知道因为他的关系而归还了城池,也会高兴。这样,燕国、秦国都与齐国交好,天下诸侯谁还敢小看齐国呢?”这样,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为燕国收回了十座城池。

注4:

这是《史记》中“项羽本纪”记载的故事。战神项羽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以五万兵力击溃章邯、王离的四十万大军,重创了秦军主力,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延续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破釜沉舟: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也有的说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两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赵将陈余又催促进兵。接着,项羽率领全军(其余三万)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砸烂行军锅、凿沉战船(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反观秦军将士人人惶恐,士气先自输了一筹。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分割包围,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越战越勇。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更多的选择了投降,数量竟然达到二十余万。围困巨鹿的秦军主力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作壁上观:此时,楚军的雄威压倒了诸侯军,援救钜鹿的诸侯国的军队有营垒十多座,却都不敢发兵出击。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见楚军士兵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楚军打败了秦军后,项羽便召见诸侯军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时,没有一个不是跪着前行的,谁也不敢仰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自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服从他统帅了。这一战,不仅打出了项羽的威风;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留下千古传诵的成语故事;更成为后代军事家争相效仿的典型战例。

【第24篇】

诗曰:

投之亡地然后存,

置之死地而后生。

背水一战险求胜,

韩信巧激众士兵。注1

弃舟绝粮归心断,

太祖功成建大明。注2

夏王精骑无退路,

英勇杀敌展威风。注3

孙子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意思是:军队陷入危险的境地,往往能够转败为胜而存;陷士兵于必死的境地,往往能够求得胜利而生。

就是说:“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山穷水尽之时,往往更容易出现转机,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与孙子所言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将士们处于无路可退的生死边缘的时候,求生的本能会令人爆发出强大的拼杀之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身的力量,从而最大可能地赢取胜利。这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最为奏效的策略之一了。从项羽率八万楚军在钜鹿破釜沉舟打败不可一世的章邯率领的四十万秦军;到韩信依法泡制的背水一战,以区区几万临时招募的士兵,在井陉口战胜强悍的陈余率领的以逸待劳的二十万赵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1:

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攻打赵王歇。赵歇手下的成安君主将陈余十分强悍,对赵歇说:“韩信远道而来,兵疲马乏,不足为患。我们以逸待劳,定能取胜。”于是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屯兵井陉口。韩信见此不利局面,知道难以取胜,但是如果不战,等赵国强大了更难取胜,决定拼死一战。众将听了他的想法都瞠目结舌,纷纷劝阻。韩信胸有成竹地说:“士卒们到了不拼就不能活命的时候,就会以一当百,锐不可当。”于是韩信率军渡过泯水,摆开阵势。陈余见状,笑其无知,率军来攻,企图一举消灭韩信。韩信鼓动士兵:“现在我们前无出路,后无退路。只有团结一心拼杀敌人,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如有退缩者,杀无赦!”士兵们原有畏惧之色,现在只好拼死冲杀。不多时,赵军败退,溃不成军。汉军大获全胜。

注2:

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三万红巾军,由和州渡过长江,攻占元军盘踞的牛渚矶,夺取了大批粮食。当时和州大灾,很多将士都是和州人,想把粮食运回老家。朱元璋见状,立即与大将常遇春、徐达商议:如果退回和州,等于前功尽弃;如今只有断了将士们的归心,方能成就大事。于是传令亲信将士赶到江边,砍断缆绳。千余艘战舰顺江而下,全军将士目瞪口呆。朱元璋不失时机地动员:“我们要想建功立业,就不能贪图一时安乐。前方不远的太平城,有足够的粮食。我们攻下太平城,再夺取金陵,成就大业!”将士们虽然为失去粮食而惋惜,又为没有退路而无奈,只好死心塌地地跟随朱元璋攻打太平城,在这些拼命勇士面前,元军溃不成军。朱元璋占领了太平城,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的攻城略地,扩大势力,终于建立了明朝。

注3:

古代十六国时期,夏王赫连勃勃率领精骑两万人攻入南凉国,掳获数十万头牛、羊、马和数不胜数的财物,浩浩荡荡返回。南凉国大将贺连说:“我国兵多将广,敌军为几十万牲畜所累,我们必胜。”国君认为其言之有理,便下令数万军马以排山倒海之势追去。夏王起初有些恐惧:迎战吧,恐怕寡不敌众;退却吧,又舍不得战利品。最后决心死战。当时阳武下峡已经结冰,他命令砸开冰面;又把所有车辆塞住通道,断绝了自己的退路。迫使全军将士拼死一搏,死中求生。战斗中,夏王左臂中箭,他大喝一声,拔出箭簇继续拼杀。夏军见国主如此英勇,士气大振,更加勇猛,终于打败南凉军队,大获全胜。

【第25篇】

诗曰:克敌制胜患为利,

巧化腐朽做神奇。

庄公伐宋传假诏,

锦缎覆车装黍米。注1

一统蒙古征欧亚,

胸怀大度用仇敌。注2

美英俄法联合意,

谈判未胜土耳其。注3

孙子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为计者也。”

意思是:争取先机之利最为困难的地方有两点:一、要把遥远的弯路变成近便的直路;二、要把不利条件变成有利条件。所以用迂回的途径,并采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在比敌人后出动的情况下而先到达有利的阵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计谋。

就是说:两军对垒时,自身的或者外在的不利因素,往往是导致失败的祸根。如果能通过巧妙地周旋,将不利变为有利。情况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失败,还能够极大地增加胜算、这就是克敌制胜的妙策之一了。

注1: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多是为了利益、土地。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当时周天子实力衰微,已无多大号召力。但是各诸侯仍旧打着天子的旗号,扩充实力,企图称霸。郑庄公一直想吞并弱小的宋国,但是苦于没有冠冕堂皇的借口。为此,想得到周天子的支持,就去朝觐。但周天子素不喜欢郑庄公,非常冷淡。临别时只送了他十车黍米让其以备荒年粮食不足之用,其实是讥笑他在荒年带兵到周地抢割麦子。郑庄公意欲不受,谋士祭足劝他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于是郑庄公命兵士用锦缎覆盖车上并放置彤弓弧矢,号称天子所赐财宝。沿途还散布:“宋国久不朝贡,吾今奉命征讨,谁若阻拦便是违抗天子之命。”同时又以天子之意命齐国、鲁国相助。很快宋国被占领。郑国扩大了疆土,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之一。郑庄公虽然受到羞辱,但能巧妙化不利为有利,师出有名而名正言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注2:

成吉思汗帐下四大先锋之一的哲别,原是泰赤乌部落的一员悍将,名叫只儿豁阿歹。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的战争中,进行了一场吞并几个小部落的“阔亦田之战”。在其他几个部落溃散之际,泰赤乌人顽强抵抗。猛将只儿豁阿歹在山坡上仔细观察形势,发现了正在指挥战斗的成吉思汗,弯弓搭箭猛射出去,成吉思汗未及躲闪,脖颈受伤,血流如注,几乎昏迷,被部将救回。但他的队伍最终还是取得胜利。面对众多俘虏,成吉思汗问道:“谁射伤了我的坐騎?”(他认为在那么远的地方能准确射中自己,一定是员猛将。怕他不敢承认,就说是伤了坐骑。)坦荡豪爽的只儿豁阿歹毫不犹豫地承认:“就是我射的,杀剐听便。如若不杀,我宁死效忠主人。”成吉思汗当即给他改名为“哲别”,留在身边重用。果然,哲别在后来的战争中,英勇顽强屡立战功,成为成吉思汗手下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

注3: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打败了希腊,伤害了英国的利益。于是英国联合了美、俄、法、意等国,企图迫使土耳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土耳其的代表伊斯美身材矮小,还有些耳聋。列强代表态度骄横嚣张,盛气凌人。面对着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伊斯美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精心选择外交辞令,有章有法毫无惧色。他的耳聋发挥了“特异功能”:对土耳其有利的言辞立即承认,不利的言辞好像都没听清。等列强代表气势汹汹讲完以后,他才不慌不忙用手罩着耳朵客气的问:“对不起,您刚才说的什么?”就这样,在将近三个月的谈判中,伊斯美据理力争,终于使谈判以土耳其胜利告终。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字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45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读《孙子兵法》有感600字 读《孙子兵法》有感4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4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50字

推荐热门作文

《烟火漫卷》读后感1000字 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樱桃树去散步 月光下的肚肚狼读后感1200字 狼国女王读后感1000字 坎坷不幸的人生,也能熠熠生辉 品人生百态,道世态沧桑 《水浒传》读书感悟1500字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2000字 《飘》读后感3000字 巴金《家》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