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作者:未来悦  时间:2018-07-27 19:03:10

【第16篇】

诗曰:

半渡而击实有利,

选时择地看时机。

巧用谋略韩世忠,

扬长避短克强敌。注1

西楚霸王勇项羽,

当机立断斩宋义。注2

智除佞宦安德海,

山东巡抚施妙计。注3

孙子曰:“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应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意思是:通过河川地必须远离水流驻扎,敌人渡水而来,不要迎击它于水边,让他渡过一半而后去打他,这样就有利。

就是说:在敌军处于不利的处境时,去攻击他,显然就容易多了。平时做人不要“趁人之危”。而两军相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讲究的是择时择地、把握好进攻的机会。所以在战争中必须要“趁人之危”,这是克敌制胜的绝好时机。把握这个时机,就会一战而胜。

注1:

南宋时期,金兵首领完颜宗弼率领十万大军,攻占了临安。由于士兵水土不服,只好回兵北返。宋将韩世忠率领八千人马巧用计谋,击溃强敌。韩世忠知道金兵不善水战,就采用扬长避短的战略战术,安排水师在镇江的金山、焦山断其归路。可想而知,双方在江面上激战,金兵不习水战,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完颜宗弼求和遭到拒绝,于是率领残军,沿江而上,企图伺机渡江。韩世忠识破金兵诡计,一路率军追杀。金兵无心恋战,且战且退。最后被逼到健康东北的死港黄天荡。韩世忠率军堵住黄天荡的出口,金兵被围困二十多天,粮草断绝,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金兵挖通了三十里老鹳河故道,残兵败将逃出黄天荡。

注2:

秦朝末年,苦不堪言的百姓在陈胜吴广带领下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项梁、项羽趁机起事,屡败秦军,实力日益强大。然而项梁轻敌,在定陶战败牺牲。得胜的秦军将领章邯认为楚地不足为患,就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和张耳、陈余被困在巨鹿。楚怀王命令宋义为上将军,率领项羽为副将的楚军救赵。宋义率兵驻扎在安阳四十多天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想等秦、赵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每日在帐中宴饮,完全不顾在阴雨中饥寒交迫的士兵。项羽知道:如果秦军胜利,起义军就会一败涂地。多次请求出兵被拒绝,于是他当机立断,杀了宋义,将士们拥戴他为上将军。项羽掌握指挥权以后,立即命令英布、蒲将军率兵两万增援巨鹿。随后他自己率领余下的三万人马渡过漳水,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食,以示不胜必死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将士以一当十拼死冲杀,终于击溃四十万秦军,秦将章邯被迫率领二十万将士投降。秦军主力彻底瓦解。从此各路诸侯都尊崇项羽为西楚霸王,并且听其号令。

注3:

清朝咸丰皇帝驾崩以后,东宫慈安太后与西宫慈禧太后共同协助同治皇帝处理朝政。强势的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太监安德海为所欲为,无人敢惹,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一次安德海奉慈禧太后口谕,到德州知府索要银两。山东巡抚丁宝桢决心除掉他。当时大清朝祖训规定:内宫太监不准私自离开京城四十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抓住安德海以后,迅速派人禀报与西太后不和得东宫慈安太后。安德海知道慈禧太后必然会救他,气焰嚣张。此时东宫慈安太后的懿旨到了,丁宝桢宣读:“安德海私自出宫,离京四十里,依祖训,就地正法。”安德海跪地求饶。西宫慈禧太后的懿旨也到了。聪明的丁宝桢知道这是要救安德海,马上安排前门接旨,后门行刑。就这样打了一个时间差,除掉作恶多端的安德海,为民除害。

【第17篇】

诗曰:

以逸待劳争主动,

先发制人克顽敌。

当机立断班超勇,

力挽狂澜险化夷。注1

忠心拥立宋真宗,

卷帘验证始登基。注2

秦王兵变玄武门,

智杀太子除元吉。注3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秩,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意思是: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能主动而且安逸,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者就要被动而且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就是说: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战争是讲究先到和后到的,先到达战地的,就先准备好,以逸待劳往往就能稳操胜券;而后到达战地的一方,自然就缺乏准备,被动的仓促应战,就会遭到失败,甚至会输掉整场战斗。所以古往今来的战争都证明了:先行一步而先处战地即先发制人,是获取胜利的有效方法。

“先发制人”典故:据《汉书·项籍传》记载: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 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朝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叔侄俩一前一 后走进厅堂。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项羽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注1:

班超是东汉名将、著名外交家。他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熟读经书,能言善辩。四十岁投笔从戎,屡立战功。公元十三年,汉明帝派他率领三十六名将士出使西域。他们首先到达鄯善国,国王热情接待,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可是没几天态度突然冷淡起来。班超意识到:可能是他们惧怕的匈奴使者来了。当侍者送饭时他突然问:“匈奴使者住在哪里?”鄯善国原本打算保密,他突如其来的问话,侍者以为班超已经知道底细,只好如实相告。班超立即将他扣留,并且对随同的将士说:“匈奴人刚来就对我们冷淡,他们要是结盟,我们还有活命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先下手为强,杀了匈奴使者才能保证安全。”众人表示愿意同舟共济,听从指挥。于是班超率领众将士,冒着刺骨寒风扑向匈奴驻地。他当机立断,命十人持鼓绕道敌人后面以虚张声势;二十人手持弓箭刀枪埋伏;自己率领几个人冲入敌营,杀人放火。匈奴人梦中惊醒惊慌失措被全歼。鄯善国王见状立即表示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注2:

宋太宗赵匡义临危立下遗嘱:立聪明能干处断有方的三子赵恒为太子。但是这个决定遭到王后以及其他几个王子的反对。参知政事李昌龄暗中勾结太监王继恩企图另立楚王赵元佐。面对混乱局面,当朝宰相吕端立即出面,极力劝说群臣拥立皇太子赵恒继位,得到大家赞同。李皇后反对,派太监王继恩传唤吕端,吕端马上将他看押起来,从容进宫。李皇后开门见山问道:“太宗晏驾,理应长子继位,你觉得呢?”吕端正色回答:“先帝的决定必有道理。现在先帝尸骨未寒,我们怎能违背呢?......”李皇后思虑再三,也知道这是群臣的意见,就只好表示同意他的意见。赵恒继位之时,垂帘接见群臣。大家跪地山呼万岁,唯独吕端担心偷梁换日而不跪,众大臣惊问何故,他回答:“太子继位,本是光明正大之事,何必遮遮掩掩?请求皇帝卷起帘帷。”他上前仔细辨认无误以后,才在阶下带领群臣山呼万岁。自此,赵恒正式登基继位,是为宋真宗。

注3: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窦氏生四子,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秦王,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为齐王。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屡立大功,权势很大,太子建成感到李世民威胁他的地位,就与元吉勾结想除掉李世民。当时李世民手下大将李靖等人多次对他说:“大王因功高被怀疑,靖等愿效犬马之力。”劝李世民早想办法。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归,唐高祖命元吉率兵抵抗。元吉乘机召集军队,准备与建成约定时间举事,除掉李世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劝李世民说:“事情已经非常危急了,如果不采取应变行动,国家必定有灭亡的危险。周公是圣人,难道没有兄弟骨肉之情?为保存国家,大义灭亲。现在大王临危不断,坐等受屠戮,怎么成就道义?如果不采纳我们的意见,我们将逃身草泽,不能够在大王身边。”李世民听从了他们的计谋,密奏建成、元吉扰乱后宫,并说:“臣没有丝毫对不起兄弟之处,今天他们想杀我,好像替王世充、窦建德报仇。如果我今天冤枉而死,与父王永别,九泉之下见到王世充等贼也感到羞耻。”唐高祖听了以后,惊讶地说:“明天一定查问这件事,你应该早点告诉我。”次日,李世民率他的心腹九人到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有变,立即拨转马头准备回宫府,李世民的伏兵出击,杀建成、元吉,扫除建成、元吉的残余势力。不久,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第18篇】

诗曰:

胜者为王败者寇,

兵不厌诈大功收。

审时度势表忠心,

郭威废汉立后周。注1

五虎上将关云长,

勇冠三军汉封侯。

陆逊示弱施巧计,

魂失麦城丢荆州。注2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尽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意思是:战争,是一种诡道之术。所以,能战而装作不能战,要战而装作不想战,要攻击近处却装作要攻击远处,要想袭击远处却装作要近攻。

就是说:战场上是生与死的较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不变的定律。这里不是讲究仁义道德的地方。因此孙子主张“兵不厌诈”,即“诡道”。只要有利于胜利,尽最大可能制造假象、迷惑对方,隐瞒自己的真正意图。所以, “兵不厌诈”在战场上不仅不会受到谴责,更是后人争相效仿克敌制胜的手段。

注1:

后周世祖郭威出身低微,但经过努力,在北汉隐帝刘承祐朝中任枢密使,掌管军权。权势显赫的中书令刘旻平素与之不和。二人明争暗斗。刘旻的心腹郑琪劝说要及早除去功高盖主的郭威,但是刘旻心存顾忌,不敢贸然动手。郑琪又劝他以地形险固、赋税丰盈的晋阳为基础,广招军卒,以防不测。刘旻应允。不久朝中奸党作乱,杀死隐帝。郭威带兵平叛,其部下劝他废汉自立。郭威顾忌晋阳重兵,强压野心。主动拥立刘旻的儿子为北汉皇帝,刘旻见郭威忠心可表,就要解除晋阳重兵。太原少尹李骧提醒刘旻控制孟津要地,伺机除去郭威。刘旻却斥责其居心险恶、挑拨离间,将其斩首。李骧临刑前叹息:“为愚人谋划,是我的罪过呀!”郭威见刘旻解除了武装,再无顾忌。就大张旗鼓的建立周朝,自己做了皇帝。刘旻这才醒悟,却已无力回天了。

干大事业的人,必有大智慧。郭威平时与刘旻争斗毫不相让。关键时刻向手握重兵的刘旻表达忠心,其实是他的“欺诈之术”,使刘旻消除戒心,形势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成功的废汉立周,自己做了皇帝。

注2: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云长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文攻武略,有万夫不当之勇。初露头角就温酒斩华雄,保护嫂嫂寻找刘备,千里走单骑。魏、吴诸将,无有不惧者。由于功勋卓著,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刘备派他独当一面,镇守军事要地荆州。吴国君臣虽然志在夺回荆州,但摄于关云长的威风,只得忍气吞声,以待时机。

东吴大将吕蒙驻扎在陆口。表面拉拢关云长,暗中积极筹划。关羽为了防备敌人偷袭,在北上攻打樊城之前,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公安、南郡一带;同时在长江沿岸布置烽火台,严密监视敌人动静。万般无奈,吕蒙装病回到建邺。陆逊在拜望时说:“关羽骄傲自大,目前节节胜利,更加趾高气昂。听到你因病离职,一定会麻痹轻敌,我们可以偷袭他,定能取胜。”于是吕蒙向孙权举荐才干出众的陆逊接替自己,以此麻痹关羽。陆逊到了陆口,就写信恭维关羽围困樊城的胜利,堪比辉煌的晋楚“城濮之战”和韩信的“破赵之战”。并自称“百无一用”的书生,请关羽多多指教。面对名不见经传的吴军统帅,关羽果然落入圈套,不但放松了警惕还抽调部分防守的兵力。陆逊派人假扮客商,伺机暗中解决了沿江岗哨,在关羽围困樊城,战斗正酣之际,迅速攻取了公安、南郡、以及重镇江陵。然后挥兵直下包抄关羽。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为陆逊所害。这就是后人扼腕叹息的“大意失荆州”。

【第19篇】

诗曰:

审时度势取主动,

利诱制敌总相宜。

重赏之下有勇士,

轻取天下皇太极。注1

包藏祸心称借道,

虞亡只因贪小利。注2

世民智收尉迟恭,

英勇善战开新纪。注3

孙子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意思是:敌人若是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敌人若是混乱,就攻取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范他;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他……

就是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普遍规律,在战场上也同样适用。因此,对于贪图利益的敌人,可以用利益引诱他。这样我方就能把握主动权,从而使敌方陷入被动、受控制的地位。如此一来,我方的胜算就会大大提高。甚至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注1: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从小酷爱读书,尤其是历史典籍,并且善于借鉴,能把其中的谋略和经验运用到实战当中。他不但自己身强体壮,善于步射、骑射;还十分重视提拔利用勇士。他深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的道理。在意义重大的遵化战役中,他率领十万八旗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遵化城。明军拼死抵抗,八旗军冒死攻城,混战中,勇士萨木哈图第一个冲上城墙砍杀守军,其余将士一拥而上,占领遵化。皇太极得知他是个奴隶,在庆功大会上,皇太极亲自以金杯敬酒,并当众宣布封萨木哈图为“备御(随身侍卫)”;而且授予“巴图鲁(勇士)”的称号;赏赐一头骆驼、一匹锦缎、二百疋布、十匹马、十头牛;还规定其子孙世袭其爵位,其本人如有过失,不予追究。从此,立功受奖、量功取将成为八旗军的定制。所以八旗军将士作战勇敢,冒死拼杀,战斗力空前提高。不久满清八旗推翻明朝,统治全中国将近二百年。

注2;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攻打虢国,但是中间隔着虞国。谋士荀息献计:用国宝和名马为代价,向虞国“借道”。见晋献公舍不得,就开导他如此这般,晋献公恍然大悟,依计而行。虞国的国君十分昏庸,见到宝马、璧玉,就想答应。大夫宫之奇阻拦道:“万万不可,虢国和虞国是友好邻邦,相依共存,互为后盾。‘唇亡齿寒’,我们借道给晋国,它消灭了虢国以后,我们虞国也就保不住了。”贪财的虞国国君没有采纳。果然,晋献公灭了虢国,胜利班师回国。经过虞国的时候,顺势也灭了虞国。璧玉和宝马又回到晋献公之手。

注3;

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与刘武周交战。尉迟恭被李世民大军团团围住,粮草用尽,没有外援。于是尉迟恭听从李世民的规劝,率军投降。李世民非常高兴,设宴款待之后,仍旧命他率原部队扎营,众将士见其所部离唐营很近,担心安全问题,劝李世民采取防范措施。李世民说:“既然我召降并且任用了尉迟敬德,就该信任他。”不久,几个投降的将领再次背叛。李世民手下的将领生怕尉迟恭也叛变,就将他拘禁并劝李世民杀了他。李世民对部下说: “他若怀有背叛之心,会在别人之后吗?”不但下令释放了他,还送他许多金银珠宝并且说:“大丈夫期望的是相互之间讲义气,不猜疑。我不会听信谗言残害忠良。如果你想离开我,那么这些财宝就是你的盘缠。”尉迟敬德大为感动,发誓跟随李世民。一次,李世民带他去打猎,与王世充的数万骑兵相遇,尉迟恭奋力向前,大喝一声,将其大将单雄信挑落马下,敌军纷纷退却,他保护李世民顺利返回军营。从此李世民更加看重尉迟恭,尉迟恭也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之一。

【第20篇】

诗曰:

智者造势利于己,

顺德者昌逆者亡。

仁义之师得天下,

错失良机楚霸王。注1

费尽心机登宝座,

先造舆论武媚娘。注2

才华出众高士奇,

取巧逢迎悦皇上。注3

孙子曰:“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是: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寻求有利的态势……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八百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势”应具有的状态。

就是说:善于用兵作战的将领,一定会从战势上寻求胜算。想方设法使形势变得对自己有利,从而使胜利变得顺理成章。“势”的力量是强大的,能够帮助一方前进,也能阻碍一方前行。懂得造势求胜,如船顺风而行,易之又易;反之,如果违背了“势”的规律,就如逆风而行,难之又难。

注1:

秦末,汉王刘邦率大军东进,要与项羽一争天下走到洛阳新城时。八十二岁的董公拦住去路说:“秦朝已亡,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打仗?岂不是涂炭生灵吗?”看刘邦无言以对,又说:“我要对你说三个成语:‘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师出无名,事做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出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名正言顺,这样才能顺应天道而成其事。”见刘邦似懂非懂,董公继续说:“项羽恃强,驱杀义帝,违背了道义。您应该公开为义帝发丧。兴仁义之师,伐有罪之人。天下军民必然群起响应,那样还发愁不能打败项羽吗?”刘邦恍然大悟。立即隆重披麻戴孝,为义帝发丧,全军素服。同时布告天下:“义帝是我们共同的君主,我们都是他的臣属。相遇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驱逐义帝出彭城,又追杀到江南,天理不容!寡人出于义愤,带领关中精锐兵将,向逆贼项羽问罪。愿诸侯团结一致,伸张正义,为冤死的义帝讨还公道!”一时间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实力大增,项羽则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后刘邦始终打着“伸张正义”的大旗,最终赢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大汉王朝。

注2:

唐朝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女皇帝。从才人完全凭着个人智慧与心机,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武媚娘原是高宗的爱妃,用计废掉皇后自己上位。高宗死后,中宗毫无主见,对母亲武媚娘言听计从,武媚娘渐渐大权在握。久而久之,武媚娘野心萌动,想当皇帝。最后废掉中宗李显,群臣公认应该让他的小儿子豫王李旦即位(就是唐睿宗)。武媚娘只好静观其变,继续大权在握,干预朝政。群臣多次劝谏武媚娘交还权力,李敬业请骆宾王挥毫抒愤写出了力透纸背、名扬千古的“讨武檄文”并起兵讨伐,结果兵败。冰雪聪明的武媚娘见状就开始大造声势。首先,她表面交权,暗中却让李旦坚辞不受,造成她迫不得已的假象;接着又让侄子武承嗣刻石“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并投入洛水,再由雍州人唐同泰捞出进献。武媚娘称此石为“授圣图”、改洛水为“永昌水”、封洛水神为“显圣侯”、自己加号“圣母神皇”、封唐同泰为“游击将军”。准备完毕举行声势浩大的“拜洛受瑞仪式”(最后果然“败落”,此是后话),使人们相信她当皇帝是奉循上天的旨意;而后暗中指使高僧法明杜撰《大云经》四卷,在醒目位置称武媚娘是弥勒佛的尘世化身,理当主宰当朝,并广为散发并建寺珍藏;此外,她暗示侍御史傅游艺上表,请武媚娘亲临帝位,武媚娘表面拒绝,但马上提升他为“给事中”,一时间朝野臣民纷纷效仿傅游艺,也都加官进爵。到了此时众人也都觉得武媚娘做皇帝是顺天应人,理所应当。连李旦也觉得自己是抢了母亲的皇位,并主动上表请求改姓武……时机成熟,武媚娘废了李旦,自己做了皇帝。

注3:

清康熙皇帝的宠臣高士奇聪明乖巧、才华出众。官居要职以后,逐渐富足起来。他开始结交皇帝身边的近侍,打探康熙的日常起居,谁告诉他一件事,他就赠送一粒金豆子。他每次进宫时,口袋里都装许多金豆子,所以宫中的大事小情,他都一清二楚。譬如:他听说康熙在看什么书,也马上找来看。日后一旦康熙问起书中内容,他就会准确答出。因此康熙十分欣赏他。康熙南巡到灵隐寺时,寺僧求赏匾额。康熙不假思索,提笔就写。不料雨字头写大了,为难之时,高士奇在手上写了“雲林”二字,解了康熙尴尬之苦。从此,“靈隱寺”就有了“雲林”之称。

康熙游览苏州狮子林时,随口说出“真有趣”,可是后来写匾时,只写了“真趣”,一字之差就文雅多了,据说这也是高士奇的主意。

一次康熙和明珠、高士奇站在一起,笑问:“我们现在像什么?”“像三官菩萨。”脱口而出的明珠自知失言,吓得冷汗直流。高士奇急忙跪下说:“高明配天。”这既是《中庸》里的一句话,又暗合高士奇、明珠的名字和皇帝的身份。康熙不禁暗自夸赞高士奇回答巧妙。

一次康熙登上金山,想题匾额,一时没想起来些什么。高士奇在手上写了“江天一览”,趁研墨时翻开手掌,康熙大喜,提笔写下这四个字。有一次康熙打猎闪了马蹄,康熙扫兴而归。高士奇故意弄脏衣服来觐见康熙。康熙问他为何满身泥污,他说骑马掉进了泥水。康熙大笑道:“你们南方人真笨,骑马还会掉进泥水里,朕的马闪了蹄也没掉下来。”高士奇连连称赞皇上技艺高超,康熙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有人嫉妒高士奇受宠,就对康熙说他的坏话,要求查办他。康熙没有应允,只是让他辞官回乡以保全自己,同时安排他参加编纂官书,使他保持荣誉。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5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字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45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读《孙子兵法》有感600字 读《孙子兵法》有感4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4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50字

推荐热门作文

《烟火漫卷》读后感1000字 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樱桃树去散步 月光下的肚肚狼读后感1200字 狼国女王读后感1000字 坎坷不幸的人生,也能熠熠生辉 品人生百态,道世态沧桑 《水浒传》读书感悟1500字 《云边有个小卖部》读后感2000字 《飘》读后感3000字 巴金《家》读后感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