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不少领导人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其后,又有人加了一句:无兵不安。这些话都对,概括得也非常准确。可惜尚缺一个重要方面——无士怎么样呢?
士,就是知识、文化、科学、教育,就是知识分子、人才。
几个月前,我曾向一些同志提出这个问题。后来有的报刊将我这问题公开发表了。我想,发表也好,让社会上各方有识之士来一起思索吧。
果然,半个月中,我就收到有全国政协转来三封信件,都是“无士则如何” 的回响。即使是微弱的回响,也比石沉大海要好。恕我没有征求他们的同意,将三封信的内容摘录如下。因为我觉得信虽是写给我个人的,而谈论的却是全社会、全民族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大事。
江西南昌油脂化工厂陈水根的信中说:
“我个人认为答案应是无士不兴。兴者,旺盛之谓也。‘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样,没有文化的群体是愚蠢的群体。无士,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兴旺发达。
“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接触的是大众的实践。我认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不可思议的。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吃亏在文化素质低的例子俯拾皆是。您老知道的比我更多 (这倒未必。——冰心注)。这要引起领导们的重视,尤其是决策者的重视,要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议议。
“任何民族都需要有一精神支柱,尤其是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尤显重要。这支柱的建造需要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凝聚。舍此别无他路。因此,要重视文化知识,重视道德修养,重视知识分子、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势在必行、理所当然的事。”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求是新能源研究所杨俊宇同志信中说: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四化建设,目的是要建成文明昌盛的国家。否则,我们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了。因此,我悟出了您所提的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无士不昌’。加上这句,就完整了。是否有当,请您及政协委员们给以指正。”
四川成都513信箱余人同志对这个问题更作了详尽的阐述。他说:
“士者,知识分子也。它是和知识、科学、社会文明紧密联系的代名词。中国要富强,中华要振兴,一要靠民主,二要靠科学。但归根到底是要靠科学。因为民主也是一种科学,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一切事物,党也好,政也好,农也好,工也好,商也好,教也好,如果违背了科学而行事,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产生阻碍社会发展的破坏力量。很难想象,在一个文盲充塞、科学文化落后、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的国度能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靠缺乏教育和文化修养的人不能搞好现代化事业; 靠杂乱无章的管理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 靠投机诈骗、阿谀奉承、以权谋私之徒,只能搞乱整个社会。这是再明显不过的道理。我们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还处于落后地位,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懒惰,也不是因为贫穷,而是长时期缺乏民主和不重视科学所造成的恶果。缺乏民主制度和民主观念,必然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社会生产力低下,又维持了不民主制度的延续。如此恶性循环,就使社会停滞不前。
“要促进民主化进程,促进科学技术发展,首先就要培养更多的士,造成更多的有用之材。而教育,又是振兴中华的基础工程,切不可认为办教育不但不赚钱、反而花大钱而丢了这项千年大计的根本,去办那些急功近利的蠢事;更不要只把重视教育挂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中,而不去办一件两件实实在在的事。
“所以,对冰心老前辈所提问题,我这个后生小子的答案,只有一句话: 无士不兴! ”
他们三位身在天南地北,却不约而同地说了 同一个意思。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也似乎无需再多说什么了。我只希望领导者和领导部门谛听一下普通群众、普通知识分子的心声,更要重视“无士” 的严重而深远的后果。“殷鉴不远” ,只要回想一下十年大乱中践踏知识、摧残知识分子、大革文化命所造成的灾难,还不清楚吗?
岁月易得,“五四”运动70周年就在眼前。七十年前,一批思想界、文化界的先锋人物,于国事蜩螗之时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向封建势力、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冲击,揭开中国的现代史页。时隔七十年,我们今天还是要大声疾呼: 要让德先生、赛先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不重视“士” ,不重视科学、教育、文化,德先生和赛先生就成了空谈,现代化也会流于纸上谈兵。
1988年11月
(1988年第4期《散文世界》)
【赏析】
“言必己出”,是历来文章家追求的语言艺术目标,指的是炼字炼句,富有个性色彩。但也有不尽然者,在一定场合,有时往往需要言不必己出。如果讲的是关系天下兴亡的道理,面对的是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旨在使他们接受这种道理,那就无须过分讲求语言形式的独创、翻新,不妨运用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好是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表述他们应知的理,这样更易使人心悦诚服,听来亲切。
冰心这篇杂文《无士则如何》,采用的便是这样的手法。文章一开始针对不少领导人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安”的道理,肯定其合理性,又指出其不足,然后提出“无士(知识分子)怎么样”的尖锐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具有社会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在从事改革开放事业,建设现代化的今天,作为知识分子、人才的“士”,其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重要。近年来,我们发生了经济过热,忽视教育和科技发展的失误,都与人们不认识“无士则如何”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有内在关联。现在人们开始注重这个问题,已形成社会的共识。但冰心先生早在1988年就此发出了警告,这不能说不是她的先见之明。
对于“无士则如何”这样一个关系天下兴亡的问题,其现实的普遍意义自不待言。作者既能提出如此尖锐的问题,自然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可以发表崇文宏论。但是,在提问之时,反响尚微弱,说明其时社会关切度还不深,人们的认识还不够,作者不便“言必己出”地纵情发挥其道理。为引起社会警觉,博得多数人的赞同和响应,作者把问题交给了社会,然后选取社会来信的反馈信息来回答,使这种问答循环再一次发生连锁效应,造成滚雪球式的影响,引起更广泛的社会思想波澜,从而使社会各界激起反响。作者在特定条件下,借重社会舆论,宣传自己正确见解的策略是高明的,表达方式也是匠心独运的。
作者选取三封来信的摘要,从不同侧面回答了“无士则如何”的道理。第一封信讲的是没有文化素养的民族群体就不会兴旺的道理;第二封信则更尖锐地指出,无文化我们就会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第三封信又具体地分析振兴中华需要民主和科学,而推动民主和科学发展,就必得培养更多的士。这是千年大计的根本。三封信归结为一个重要道理:无士不兴、无士不昌。这个结论,可以说是盛世危言,而且反映了天南地北人们心同此理。这样,作者所提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不是不言而喻了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于来信的语言进一步阐明作者要揭示的题旨,岂不为人们更易理解、接受吗?这里,“言不必己出”取得了比“言必己出”更好的效益。这种表达方式完全是为作者文章的立意服务的。
作者意识到仅仅摘用来信,述理未必有普遍性,因此在文末提示了十年文革摧残知识分子,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的史实,又回顾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进步、民族解放的伟大贡献。这就使文章的题旨从来信中的共识提高到普遍性社会历史意义的高度,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读者才能够认识到“无士则如何”问题在现实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意义。尽管对历史事实说明,作者惜墨如金,点到即止,这却是全文的根本所系。因此,“言不必己出”,不是说文章不必炼字炼句,而是说更重要的在于炼意。意是一篇之主脑,关键在立意上具有真理性的光辉,这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社会敏感性。也就是说,言不必己出,但意必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