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 ——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开篇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为何自称“荒唐”?为何痴心?又为何辛酸,泣涕涟涟?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红楼梦》重点塑造了两个人物:林黛玉与贾宝玉,这当然寄寓着作者更深层次的意旨:对讽谏礼教的批判与对个性解放的追求。这种批判与追求孰是孰非?值得思考。曹雪芹身处晚清,那个时代,社会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曹雪芹可能看到了社会潜在的危机,从而创作出《红楼梦》,借以唤醒那些还在沉睡的人们。然而,仅凭一部小说,又怎能敲醒梦中人?
再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那个时代,他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像个疯傻傻的青年。他不爱八股科举,却沉迷于吟诗作赋;他不爱“四书”“五经”,却醉心于词曲“杂书”;他不爱家规门阀,却陶醉于自由平等。晚清时期,贾宝玉的种种作为,无异于离经叛道,在封建家长们眼中,毫无疑问是一个走错了方向的青年。不过,今天看来,贾宝玉对自由的追求,却是那个麻木、僵硬时代难得的一抹亮色!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子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本质凝练出的“吃人”二字,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坎。黑暗的旧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地吞噬了像贾宝玉一样的“狂人”们,是那个病态的社会用不合理的制度扼杀了这些热血的青年。贾宝玉的悲剧也正是在限制自由的社会中去追求自由,异想天开的“狂人”对抗那个还在沉睡的社会,最终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贾宝玉又是可贵的,没有“狂人”的封建社会,将让人看不到一点的希望!毫无疑问,贾宝玉是那个时代极少的前行者,也是孤独的斗士!
作品往往是作家自身的写照。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真正目的是讲述自己的“痴”与“辛酸”。曹家被抄,原是富家少爷的曹雪芹沦落为一介平民,最后在贫困与落寞中死去。曹雪芹体验过“酒肉臭”的朱门奢靡,却在贫穷、饥饿与落魄中度过了大半的人生,人世的荣枯宠辱,他身同感受。此中辛酸,化为血泪的文字,为我们留下了百科全书式的《红楼梦》。细细品味,曹雪芹已将自己融进了小说之中,在“狂人”贾宝玉形象上我们能够看到曹雪芹的身影,感受到他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