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十岁那年》读后感
一缕清风拂过我的面颊,小鸟“叽叽喳喳”的唱着歌儿,周末的早晨总是那么的惬意。此刻,我正坐在书房的窗边,拿起这本《十岁那年》,慢慢的品读起来,渐渐地,我被这些优美而悲伤的文字吸引了。
“河”是一个十岁的女生,家乡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她热情的朋友,还有她亲手栽种的木瓜树。但是,这一年,一场战争打破了美好的宁静,她和家人逃难来到了美国。在美国,她无限憧憬的美好很快被击碎了,事实是她不太能融入这个新的“世界”,特别是语言不通,造成的沟通障碍,成了笑话。可是,坚强的她仍然百折不挠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了美丽而坚强的成长蜕变。
“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从家乡的幸福生活,再到适应美国的艰难处境,充分感受到她坚强的意志力,因此让我想到:在这个世界,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是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持续向上的斗志。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创作出豪迈气概的《命运交响曲》; 海伦凯勒双眼失明,写出了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励着多少生活在黑暗的人们看到的希望的光明;司马迁一生坦荡,却惨遭“腐刑”,之后,他闭门谢客,潜心研学,才著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平常的学习状态,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坚持性不够好,特别容易打退堂鼓,细致度不够,时常因为审题不够严谨失分,这都是学习中的大忌。还记得初学钢琴,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繁杂的学习和弹唱,都让我感觉前路漫漫,没有终点,煎熬至极……。无数次的想放弃,无数次和妈妈闹情绪。现在想想,和《十岁那年》主人公“河”的坎坷经历比起来,我能够在和平盛世下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项技能,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人了。“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我想,我真的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来充实自己了。
在金色的夕阳下,我恋恋不舍的放下了这本书,书中的情节,书中主人公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十岁这年......
【第2篇】
读《十岁那年》有感
拳头大小的木瓜牢牢的挂在木瓜树上,金黄金黄的。远处的炸弹爆炸的声音恰似打雷。
——题记
河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女孩,爱吃金黄金黄的木瓜,有着一张肉嘟嘟的小嘴;河的爸爸英俊高大,却永远只停留在黑白照片里;妈妈的身上永远有着一股干橘子皮的香味;三个哥哥都已长大,不会经常理他们的“小妹妹”。这样的生活很美好,可是意外来了,战争悄悄降临到她的国家,大战临头之初,河却还依然关心的还是那已经来到的新年和慢慢长大的木瓜树上的果子,没有战争的祖国是如此的美丽,她听到远处炸弹的声音可妈妈却骗她说是打雷,当她意识到战争来临时,战争已经摧毁了一切---包括她的国家,河与她的家人们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艰辛终于逃难来到了另外一个和平的国家,她原以为生活还依然能像以前那样,无所顾忌,可是来到新的学校她却备受同学们的欺负,原本活泼的性格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世界上并不只剩下了邪恶,还有美丽的善良:最后她新的朋友帮助了她;她的哥哥教会她怎样去自卫,她又重新克服了恐惧,振作了起来,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看完这本书我陷入思考“什么是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这让我想起了不久之前,新闻报道出的那个令人心碎的“海滩上的小男孩”:叙利亚发生战乱,国民逃难,这一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做上了一个偷渡的船想着能去一个和平的国家,没想到暴风雨来临,船翻了,这一家人只有爸爸幸存了下来,那个叙利亚小男孩被冲刷到了岸边时他已经死去了,金黄金黄而又富有现代感的沙滩与那个穿着破旧衣裳,打满补丁的小男孩显得格格不入,这张图片在网络了疯传,使更多的国家接受了难民。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是什么使他没有了纯真的童年,和宝贵的生命呢?答案是:战争。
这就是战争,赢的那一方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其实并不是,而输的那一方却也无话可说 。正如历史,后面的一代总是否认前面一代,导致人们分不清什么是真相,什么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