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过一位来自古老国土的旅客,
他说:有一双巨大的石足,没有身躯,
矗立在沙漠……近旁的黄沙半露着
一副破碎残缺的面孔,它眉峰紧蹙,
嘴唇起皱,统帅万方,鄙夷一切的神色。
表明雕刻师对这类情欲曾经深有感受,
它们,由于留痕在这无生命的物体上,
竟比孕育了它们的心,仿造过它们的手,
都存活得更长更久:在台座上石足下,
有这样的字迹依稀可读:“众王之王——
奥西曼迭斯就是我,看看我的业绩吧,
纵然是一世之雄,也必定会颓然而绝望!”
残骸的四周,此外再没有留下什么,
寂寞、荒凉,无边的平沙伸向远方。
(江枫 译)
作者简介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雪莱是英国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1811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牛津大学开除。1812年赴爱尔兰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后来,他迷恋上了威廉·葛德文的女儿玛丽,并同她私奔。雪莱的无神论、激进思想和“不道德行为”受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谴责。1818年,他离开英国,流亡到意大利。1822年在意大利海边航船,不幸遇难。
他的主要作品有《麦布女王》(1813)、《伊斯兰起义》(1818)、《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沉西》(1819)和《暴政的化装游行》(1819)等。他还写了许多著名的抒情诗,如《西风颈》(1819),《致云雀》(1820)、《云》(1820)等等。
雪莱的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马克思称他为“彻底的革命者”。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他的抒情诗显示了不羁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韵。
【赏析】
“奥西曼迭斯”是古埃及国王拉米西斯第二的陵墓名称。拉米西斯第二在位时曾以武功著称。为了名扬后世,他大兴土木,建造了这座被列为著名古建筑物的陵墓,如今却只剩下些庞大残骸,昔日的荣耀不复存在。
第一行“我遇到过一位来自古老国土的旅客”,不仅以旅客故事的古老魅力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表明诗人的旁观者身份。故事以一连串引人入胜的视觉意象开始,充分体现了游客敏锐的观察力。紧接着描写艺术家的几行里,旅客的语气趋于冷静,使我们感到他是一位可靠的讲述者。这段平静的间隔同时还使我们从先前的强烈意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聆听下文。诗的核心是刻在雕像垫座上的铭文,它同样也不夹杂丝毫偏见,却充分体现了君王的骄横狂妄、目空一切,这与故事开头的苍凉萧条形成强烈对比,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笑跃然纸上。最后三行平铺直叙,看似极单纯,却表达了一种不可违抗的终了感。这大致是批评家金赫勒在《雪莱的思想与作品》中的解释。
周珏良先生对诗中有关雕塑家的几行作了进一步理解:“模仿这些激情的雕塑家和孕育它们的埃及皇帝都不复存在,而这些激情尚留人间,暗指世间仍有暴虐﹑专制、压迫。”
金赫勒对此诗的功能还作了以下表述:“这首诗微妙地恭维了我们的虚荣心。读后我们不仅感到自己比奥西曼迭斯贤明,因为他不明晰铭文暗含的讥刺,而且也比游客贤明,因为他不懂得从他平淡的故事中还能得出道德教训。”
人们一般认为《奥西曼迭斯》不是典型的雪莱作品。正如金赫勒所说,雪莱的诗一般喜欢直抒胸臆,诗人在此诗中却采取了超然冷观的态度,而且雪莱一般喜欢追求高不可及的目标,在此诗中却满足于一个有限的目的,一个简单的讽刺小品,他成功了。
(章汉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