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1979年秋
选自《诗刊》1980年第1期
【赏析】
1979年的北京秋天,我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特别可爱。
我在山西先是在干校劳动,后来到农村当农民,再后来又调到一个大学教书,一共呆了九年,直到1979年初落实政策才回北京原单位。那个秋天,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也是我回京后的第一个秋天,整个国家,我自己和朋友们的处境,的确都有了很大的可喜变化。我的心情舒畅兴奋,充满了对前景的美好期望,不愿再想那十年在“大风大浪中游泳”的种种回忆。
秋天是庄稼果实成熟的季节。我们的民族经过一场大灾难,痛定思痛,也开始变得成熟了。我从秋的成熟,也看到民族的成熟,似乎到处都有我所希望的新信息。眼睛看到的,上下四方;耳朵听到的,近处远处;还有鼻子闻到的,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感觉印象都使我同“成熟”二字联系起来。
湛蓝晴空中的鸽哨声,听来浑厚深沉,也会令人想起成熟的歌唱家的歌喉;秋花秋叶和街树都染上了成熟的红色;秋阳在塔吊长臂上闪烁着,像是在荧光屏上扫描丰收的景象;显得更清澈的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还能闻到像是好酒的醉人香味;身上感觉到秋风吹来,说不清是“第几阵秋意”。甚至连天空也显得平易可亲(心里还留有那“史无前例”年代“黑云压城”的记忆),眺望山川,可以看得更广更远,我觉得这也是成熟的标志,无论是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还是骑车在长安街上,或是伫立在建设工地旁边,眼前呈现一个主调的景象太多了,于是,我就采取“散点透视”的手法,如实地写出来;于是,我就有了一个总印象:“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这首诗发表后,曾引起争议,有人甚至怀疑“作者本来就没有想得清楚”。其实我倒是想得很清楚的。我认真地想把这首诗写得精炼些、口语化些,有节调,每行有同样的“顿数”、押大致相近的韵,而且浓缩些、含蓄些、深刻些。其后有不少诗歌界内外的人发表文章,指出此诗并不朦胧。而后来则有更多的人主张允许探索“朦胧诗”。诗坛的这种发展,也正符合我在1979年秋天对成熟季节到来的一种期望。
(杜运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