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1063—1172),字先之,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为临江军司法。任国子监教授,知四会县、清江县,靖康初,任著作郎、国子祭酒,宋高宗即位后任秘书监。著有《章贡集》,《全宋诗》录诗九首。此诗题为《中秋》,重点写中秋的月亮,是一首咏物诗。
首联写明月当空。起句中“当空”两字表明所写非月出、月落时的月亮,而是高挂在空中的月亮,因此也是一年中最亮、最圆时的月亮。“皓魄”形容中秋月之亮,“宝镜”形容中秋月之圆。魄(bà),月初出或将没时的光,这里代指月亮。“皓魄”即指明亮的月亮。次句采用烘云托月法,以万籁俱寂的夜空来突出月亮之光彩夺目。籁(lài),泛指声音,“仙籁”,仙境的声音。
颔联采取错位相承的方法继续写中秋月之圆满与明亮。三句写中秋月之圆满,其中“平分秋色”四字高度概括了中秋月的特点,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秋季的当中,所以这四个字成为成语流传开了。中秋节的月亮的特点就是像车轮一样圆满。四句写中秋月之明亮,以至于照亮了千里云路,不言而喻也照亮了千里大地。其中“伴”字,形象地说明了在云彩飘动时,月亮在云中穿行的情景。
颈联转用神话传说写中秋月之明亮与圆满。传说月宫中有只洁白的玉兔跪地捣药,服其药可长生不老,五句写这只白兔很狡黠,在月缺时逃脱了,但是在中秋之夜则原形毕露,所以说“空从弦外落”,这句话是形容中秋月之明亮。“弦”为上弦月与下弦月之“弦”。传说月宫中有只蛤蟆,能食月,使月亏,所以诗人称之为“妖蟆”。六句写希望这只妖异的蛤蟆不要在眼前出现,这表明眼前的月亮是最圆满的。
尾联写诗人希望乘槎(chá)通过银河遨游月宫。“槎”,木筏。“灵槎”,仙人乘的木筏。七句写诗人打算与知己相约,携手乘上仙人的木筏共游银河,末句提出遨游银河的前提是要等银河彻底清澈。这显然是在说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很浑浊的。李朴生活在北宋末叶,当时党争激烈,政治状况既腐败又混乱。可见作者还是关心现实、立足现实,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的。
清人俞琰《咏物诗选》序开宗明义说:“诗能体物,每以物而兴怀。”这首咏物诗既工于描写中秋月的明亮与圆满,同时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政治清明,并希望为此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这一点恰恰是此诗的写作宗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