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应制
王珪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进紫霞杯。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进知制诰,知审官院,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元丰五年(1082)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四库全书》收《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全宋诗》录其诗七卷又十七句。
《上元应制》原名《依韵恭和御制上元观灯》,宋曾慥《类说》卷十五《元夕御楼诗》说:“元丰中元夕御楼观灯,有御制诗。时王禹玉、蔡持正为左右相,持正扣玉云:‘应制上元诗如何使故事?’禹玉曰:‘鳌山凤辇外,不可使。’章子厚笑曰:‘此谁不知?’后两日登彩山,独赏禹玉诗云。”王珪元丰五年(1082)担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八年(1085)去世,而宋哲宗在元丰八年二月即位,可见此诗当在元丰六年或七年的元宵节作。一说此诗作于哲宗元祐年间,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哲宗尚小,而王珪早已去世了。
前四句写观灯。首联扣题写元宵节宣德楼一片光明。起句写皎洁的月光照在宣德门楼上。“雪消”,正月十五雪已经融化了。“仙台”,即皇宫中的楼台,这里指宣德门楼,是神宗皇帝观灯的地方。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大街,约数百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显然是文艺表演区。次句写门楼上还点着上万枝蜡烛。“宝扇”,即长柄掌扇,也称障扇,是帝王仪仗的重要组成部分。“宝扇开”,可见神宗皇帝就要出场了。
颔联写神宗皇帝出场。三句写皇帝乘坐的专车仿佛从云中降临一般。“凤辇”,皇帝专车。唐杜佑《通典》卷六六《辇舆》:“大唐制:辇有七,一曰大凤辇。”《宋史·舆服志一》还作了具体介绍:“凤辇,赤质,顶轮下有二柱,绯罗轮衣,络带,门帘皆绣云凤。顶有金凤一,两壁刻画龟文,金凤翅。”四句写鳌山彩灯也出现在宣德门下。“鳌山”,宋时元宵节夜,放花灯庆祝,堆叠彩灯如山形称为鳌山。据《列子·汤问》篇介绍,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涛上下前后移动,神仙们向天帝汇报了此事,帝使十五巨鳌举首载之。宋高似孙《纬略》卷六《蓬莱》引《玄中记》说:“东南之大者有巨鳌,以背负蓬莱山。”
后四句写宴会。颈联借用典故写饮酒赋诗。五句写神宗皇帝宴会群臣,“镐京”,即西周首都(今陕西长安),这里指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周宴”指周武王宴会群臣,这里比喻宋神宗宴会群臣。六句赞美宋神宗写的《上元观灯》比汉武帝写的《秋风词》要好得多。汉武帝于元鼎四年(113)十月到汾水南岸祭祀后土,写了著名的《秋风词》。称汉武帝才华浅陋,显然是为了吹捧宋神宗才华高超。
尾联写宴会进入高潮。七句写《万岁升平》乐曲响起,人人都显得兴高采烈。末句写神宗又举起了酒杯,可见他也喜气洋洋,形象还是非常突出的。“紫霞杯”,一种有紫色云霞图案的酒杯。紫色在我国是象征最高级别的颜色,这种酒杯当然由皇帝来享用。
此诗在使用典故方面可圈可点。如上所说,在写作之前王珪与蔡持正猜到元宵节要做应制诗,并预作准备,专门讨论过如何用典的问题。王珪在诗中真的用上了凤辇、鳌山等典故,还真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应制的主题就是歌功颂德,哄皇帝高兴,所以这些典故,再加上“华月”、“仙台”、“万烛”、“宝扇”、“升平”、“紫霞杯”等词语就显得吉祥如意,富丽堂皇。此外所用典故还用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周武王、汉武帝来与宋神宗作比,当然也就赞美与抬高了神宗皇帝,因此他也就特别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