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宋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见 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一弯新月悬挂在疏桐之上,秋夜已深人们刚刚安静下来。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天空中离群孤雁的影子。
突然惊起却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
漏断:即指深夜。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胡评似未谛。省:理解。“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一首抒情词。
宋元丰三年(1080)大年初一,苏轼与长子苏迈,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从开封出发,于二月初一抵达黄州。由于是贬官身份,苏轼没有官舍居住,只得寓居在一座山间旧庙里,这就是这首词中所说的“定惠院”。
初到黄州的苏东坡是寂寞的,他给友人李端叔的书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这正是《卜算子》写作时的真实困境。
由此,我们才明白词中的“幽人”与“孤鸿”,并非虚写,而是其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也正是从“幽人”与“孤鸿”的形象中,我们读懂了苏东坡内心的寂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是写夜深人静的寂寞,这是其一。“缺月”与“漏断”,交代了寂寞的时间。“疏桐”二字,与后面的“寒枝”相对,表达了词人高洁傲岸的人生志向。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是写知交零落的寂寞,这是其二。你春风得意时,会发现周围全是朋友。你失意落魄时,会发现朋友都不见了。什么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苏东坡被贬黄州遇见的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在定慧院的深夜,词人独自徘徊,多么像离群的孤雁。曾经的亲朋好友,早已“人事音书漫寂寥”。一个“独”字,一个“孤”字,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表露无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写无人倾诉的寂寞,这是其三。词人这里的“回头”,不仅仅是看“幽人”的寂寞,“孤鸿”的寂寞,更是“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寂寞。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了却无人可去倾诉。这里的“恨”字,正是由无数寂寞累积而成的,是寂寞到极致的一种表现。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写无枝可栖的寂寞,这是其四。为什么这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呢?因为首句的“梧桐”。“梧桐”,象征高洁美好的品格。《诗经·大雅·卷阿》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庄子曾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孟子也说,不是每个人都能长成一棵梧桐树。可见,梧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很高贵的存在。而词人笔下的“孤鸿”虽然很落魄,很寂寞,却始终不愿降低要求,非梧桐不栖,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
在苏东坡的世界里,没有颓废潦草的人生,只有孤傲高洁的灵魂。苏东坡在定慧院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即困境中的美学,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是“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从容,亦是“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通达……
从此,一篇篇精美绝伦的佳作《赤壁赋》、《定风波》、《寒食帖》在这里诞生……
苏东坡也在寂寞中,成功“突围”,变成了一个“拣尽寒枝不肯栖”“失意而不失其志”的高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