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诗词鉴赏 >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赏析

作者:安慈  时间:2022-02-08 14:40:05

桂殿秋·思往事

朱彝尊 〔清代〕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译文

追思前尘往事,最忆渡江干时,那临水照花的倩影与美不胜收的越地山水。

我们在同一只船上共听连绵的秋雨,无法靠近,竹簟与衾被,各自寒凉。

注释

桂殿秋:词牌名,即《捣练子》,取自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的“桂殿夜凉吹玉笙”句。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双调三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的变体。干,即岸,江边。

“青蛾”句:女子的眉黛有似倒映在水中的山密。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

舸(gě):船。

簟(diàn):竹席。

衾(qīn):被子,轻衾即薄被。

赏析

这是清代诗人朱彝尊的一首绝妙爱情词。

好的爱情词,一定是要“隔”的。我这里说的“隔”,不是说写得“隔”,而是要与爱情的对象“隔”。

这个“隔”,也可理解为“可望而不可即”。文字不要“隔”,而情感则要“隔”。

正是因为情感上的“隔”,才更容易造就文字上的“不隔”。这种文字上的“不隔”,又会造就一种朦胧美、一种时空美、一种沉淀美。

这种“隔”让情感始终处于饱满状态,文字上也处于一种冷峻姿态。它节制而不泛滥,含蓄而不直白,深情而不肤浅。

17岁的朱彝尊入赘到冯家,爱上了小姨子冯静志这件事,就足以使两人陷入一种长久的“隔”的状态中。

无论是小姨子出嫁前的怦然心动,出嫁后的撕心裂肺,还是回娘家(夫死子夭)后的旧情复燃,他们永远都处于一种“隔”的状态中。这种“隔”的状态让彼此深爱的两个人万分煎熬,最终只能通过文字与想象来消解这种“隔”。

于是,这样的文字,一出手就具备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深情与高度,只轻轻27个字,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天涯海角,隔着茫茫人海,隔着前世今生。正所谓, “一面船窗相并倚,看渌水。当时已露千金意。”

八十几岁的朱彝尊,终其一生,都只爱这个名叫冯静志的女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正是“共眠一舸听秋雨”,却永远无法靠近,无法抚摸,无法相偎,而任凭小簟轻衾,各自寒凉么?

朱彝尊曾为她取字“静志”,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静志”,给自己的词集取名《静志居琴趣》,给自己的诗评取名《静志居诗话》,为她留下两千字的爱情长诗《风怀二百韵》。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为拦在两人之间的那个“隔”字架桥,却又似乎永远抵达不了彼岸。

也正是为了消解这个“隔”,他执意要留下他们的“往事”,执意留下一起走过的路,一起听过的雨,一起看过的水,一起“青蛾低映越山看”。

在“陪祀孔庙”与“共眠秋水”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情愿做爱情中的痴绝人。

他在诗中说“情深繁主簿,痴绝顾长康”,实际上情深痴绝的正是词人自己。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隔”一种愁。在现实中,他不能牵着她的手,只能“私语小窗边”“摇情漏刻长”,而在文字间,他可以在“隔”与“不隔”之间来去自如,一诉相思情愁。

“已共吴船凭,兼邀汉佩纕”,梦里没有“隔”,字间没有“隔”,有的只是深情相拥,有的只是彼此凝望,不被俗世打扰。

这首绝妙无双的清词,只因人“隔”词“不隔”,成就了一个意境绝美的世界,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世界,而愈发迷人,令人沉醉。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顾城《门前》赏析 毕淑敏散文《孝心无价》原文及赏析 听听那冷雨赏析 贾平凹作品《丑石》原文及赏析 席慕容《前缘》赏析 垂钓 余秋雨原文及赏析 郭沫若 炉中煤原文及赏析 林清玄桃花心木原文赏析及阅读答案 二月兰季羡林原文及赏析

推荐热门作文

王湾《次北固山下》原文、赏析、思想感情 程颢《偶成》简析 赵鼎《寒食书事》简析 刘禹锡《乌衣巷》原文、赏析、思想感情 刘桢《赠从弟其二》题解 程颢《偶成》题解 刘禹锡《秋风引》原文、赏析、思想感情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词意思解释 李适之《罢相作》译文与注释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