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宋代〕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无数次大小战争使得军民疲劳不堪,“垓下之围”后楚军士气极其低落。发生在中原“垓下之战”的惨败颓势,已经很难去挽回。
如今江东子弟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呢?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咏史诗。
“乌江自刎”这个话题被无数文人讨论过,最有名的要数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其主张“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而是要“包羞忍辱”,他日“卷土重来”,胜败仍很难说。
当然,杜牧是带着乐观主义态度看待这一事件的,他宣扬的是面对困难要有不折不挠的精神。刘邦与项羽交战,从来没有胜过,就胜了最后一次,可谓是屡败屡战,打不死的小强。尤其是“彭城之战”,56万人被项羽3万人打得惨败,只余下十几人逃走,老婆和父亲都被抓了。可就是这样,刘邦仍然不肯认输,继续退回根据地跟项羽死磕。刘邦正是凭借着不屈不挠的勇气,最终使得项羽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倘若项羽学习刘邦,退回根据地江东,为什么就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呢?
王安石的这首诗正是告诉我们为什么项羽退回江东也是没用的。这就是宋人哲理诗的理性所在,极大区别于唐人的感性认识。所以说,唐人诗皆是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宋人诗则是理性有余,而深情不足。而写诗,更多需要深情,故而这是宋诗超越不了唐诗的关键所在。
无数次大小战争使得军民疲劳不堪,“垓下之围”后楚军士气极其低落。发生在中原“垓下之战”的惨败颓势,已经很难去挽回。这是写“败势难回之因”。王安石分析了败势难回的第一个原因是“百战疲劳”。无论士兵,还是老百姓,都不想打仗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号召许多人为项王而战争,是不现实的。败势难回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壮士哀”。“四面楚歌”,已经使得楚军军心涣散,壮士没有了斗志,这以后的仗还怎么打?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这首诗是,“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可谓一针见血。由此看来,从理性分析确实是项羽的“败势难回”。
如今江东子弟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随项羽卷土重来呢?这是通过反问语气写“卷土重来之难”。即便是项羽不“乌江自刎”,回到江东,结局失败是早已可以预料的。因为项羽最重要的失败之处乃在于失去了民心,这才是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本原因。
虽然王安石说的都对,但是我们还是觉得杜牧的诗更感人,更好一些。因为,即便项羽“卷土重来”失败了,我们也不会笑话他,他只不过是一个失败者,但仍然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他毕竟推翻了暴秦,同时失败了也不会苟且偷生,敢作敢当。所以,李清照才会有这样的评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