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灯谜,在中原民间流传很广,颇受人们喜爱。谜面是“白胖小媳妇儿,十六七八岁儿,走路溜墙根儿,一路哼小曲儿。”那谜底就是猪,准确地说,是母猪,白母猪。我是在很小的时候,听到这个谜语的,听了一遍,就记住了,至今不忘。这个谜面形式整齐而琅琅上口,用我们家乡的方音读出来,尤其悦耳动听。全“诗”采用比喻修辞格,将白母猪比作“纤纤作细步”的妙龄少女。“走路溜墙根儿”传达其谦卑,“一路哼小曲儿”显示其乐观。有个谦卑、乐观的少女出现在面前,让人不自觉砰然心动,油然而生爱意。可见,在民间,猪还是很受人待见的动物。
猪是人类最早的朋友。据记载,在我国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猪骨,经过碳14测定距今约有六千年。这些猪的体形特征,已十分接近现代猪,所以它应为驯化较长时间的家猪。而在河南淅川的下王岗,具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家猪的化石,经科学鉴定它们和野猪有明显的区别,其时间更早于半坡遗址那些驯化家猪的骨骼,这充分说明我国养猪的历史应在七八千年之间。我国考古挖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处出现猪的遗骸,它证明猪作为陪葬和祭祀品的历史已很悠久。
猪对人类的进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贡献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取代。人类的祖先最早以素食为主,但植物食品中蛋白质却较低,长期素食蛋白质得不到充分供给,会导致营养失衡,记忆功能下降,反应迟钝,抗病能力降低,容易衰老。猿最终进化为人,并在从古人到新人的转变时期在体力和智力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与肉食的增加,特别是猪肉的增加有很大关系。猪为人提供了稳定的肉食来源,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体力和智力。
猪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经考证,中文“家”字宝盖下边有“豕”字,“家”中有猪方能称“家”的象形文字组合亦说明,猪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很普遍、很活跃,在家庭和社会经济结构中,地位作用十分突出重要。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的一位,与十二地支配“亥”,故一天十二时辰的晚上九点至十一点称“猪时”,易卦为“猪为材”。在民间习俗中,猪也是受人欢迎的,是丰收和喜庆的象征。春节一到,农村许多人家门上就会贴有猪的形象,以“肥猪拱门”预兆或祈求丰年。
猪在现代生产的文化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自古至今的建筑、雕刻、绘画、书藉、食品、服饰等领域,以及现代产生的商品广告、影视演出等行业内,出现了以猪为图案和题材的各类作品,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承袭传播了猪文化。尤其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猪为六畜之首”“猪浑身都是宝”“猪多肥多粮食多”的口号后,猪的地位作用在新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前几年,在网上广泛流行过一首叫《猪之歌》的歌曲,让猪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前苏联自然学家赫森说:“猪不象马、牛、绵羊那样疑心重重,畏缩顺从;不像山羊那样卤莽,天不怕地不怕,不像鹅那样满情敌意,不像猫那样屈尊俯就;也不像狗那样摇尾乞怜。”在他心目中,猪成了最完美的动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