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叙事散文 >

《真诚的人是可敬的》原文·阿佳妮

发布时间:2022-11-27 16:46:50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阿佳妮

我一直觉得俄罗斯是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它孕育了普希金、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阿赫玛托娃这些优秀的儿女,他们的名字闪耀在俄罗斯乃至全世界的星空,这是一个爱思索的、深沉的民族,特别是在沙皇暴政的19世纪,一方面是暗无天日、一手遮天的暴虐统治,另一方面是文学、思想史上空前的活跃,是群星闪耀的时代。其中有一个人我国提得相对较少,但其成就与影响却绝不逊色于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他就是赫尔岑--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是《往事与随想》。

1852年末,40岁的赫尔岑在他流亡地的伦敦寓所开始写作他的《往事与随想》,一直到1870年初他病逝前,这部和着血泪写成的回忆录,历时达15年之久,它忠诚而真实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以历史见证人的角度,记录了俄罗斯和西欧风云际会、波澜壮阔的时代。

赫尔岑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大贵族家庭,他本来可以度过富足、体面、优裕而相对平静的一生,但同普希金、托尔斯泰一样,他成长成了本阶级的逆子贰臣,这也是俄罗斯文化中令人深思的现象,往往是在既得利益的阶级内部发出异端的声音,在别人看来,他们并不是“非如此不可”,但却冒着付出人生全部幸福乃至生命的代价,说出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他们是理想主义的朝圣者和殉道者,以个体的苦难成就了人类的尊严和文化与思想上的丰盈。比如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在贵族的安逸生活和西伯利亚的寒冷与饥馑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也正是十二月党人唤醒了赫尔岑。

贵族生活、放逐、流亡……这些独特的经历使得他在俄国接触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称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亦不为过,在西欧,他又投身于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飓风狂飙,使他的作品也成了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它的文学价值自不待言,别林斯基说他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屠格涅夫说他“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并称他是一位“天生的文体家”,高尔基高度赞扬“他的语言特别优美和光辉”。而他的比喻像用左手比喻右手一样贴切和传神,呼之欲出,我更看重的是文章真实的力量,在坊间汗牛充栋的形形色色的回忆录或人物传记中,往往虚饰的、隐晦的成分比较多,读者看到的多是被美化或丑化了的人物形象,赫尔岑的真实却给人以震撼,从他的笔下可以看出人生的丰富性与戏剧性,即使是对自己或亲人们的缺点,他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叛,脱离了个人主义的狭隘视野,令人敬佩。

他对自己父亲孤僻、怪戾的性格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说他的书房和卧室“多年来没有移动过一件家具,没有打开过一扇窗户。下乡时,他随身带着房门钥匙,免得别人乘他不在,进屋去洗刷地板和粉刷墙壁。”他尖利地批判了伯父对农奴的残暴,对自己婚前因一时冲动迷恋上一有夫之妇,对别人造成了伤害,他又无情地解剖了自己的内心,甚至在婚后,面对引诱,他又与妻子的使女发生了关系,这在俄罗斯的贵族老爷中也许是司空见惯的,而赫尔岑同样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忏悔和对妻子的愧疚,再残酷的事实也比掩盖事实的漂亮谎言美好一百倍,这一切,无损于他的伟大,更透露出了他对妻子纳塔利娅的柔情与真诚。在纳塔利娅与他的朋友_德国革命诗人黑尔韦格产生了感情时,他为挽救家庭做出了痛苦的努力,在妻子于1852年病逝后,他怀着对深深的思念,一个人走过了将近20年的余生,与妻子安葬在了一起。

在他的笔下,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如加里波第、蒲鲁东、雨果等,还有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别林斯基、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时隔100多年后,这些人物在他的书页中仍旧栩栩如生。别林斯基的个性与文风,会令人想起鲁迅,赫尔岑说他的话“具有振奋人心的威力,在严厉的措词中夹杂着匕首似的讥讽。”他以平等的角度来观照他们,描绘他们,甚至是他们可笑的缺陷。但我们好象很少见到对鲁迅这样传神的描绘,我们多是把他神化了,这往往并不是被匀们歌颂的人站得太高的缘故,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先跪下了,缺乏对视的勇气和能力。赫尔岑与他们的论争与分歧也无关名利,为的是真理和信仰,为的是进步思想的交融与传播,他们都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有赫尔岑这样的朋友,别林斯基、恰达耶夫都是幸运的,而鲁迅,则注定孤独,他也早就预料到了自己身后生活在“捧杀与骂杀”的尴尬境遇中。

像一切伟大的俄罗斯儿女一样,他忧郁、深沉,对人民的苦难始终充满同情,对自由与民主充满着向往,他一面用犀利的笔揭露了沙皇专制下社会的丑恶面目,商人粗野专横、荒淫无耻,小市民不顾死活地酗酒,官吏狭隘、卑鄙,专干贪赃枉法的勾当。一面又热情地歌颂了善良的俄罗斯人民,他们有着博大而宽广的心灵,“在俄国人民眼中,法庭的判决无损于一个人的声誉,在边远省份,一路上都有农民把克瓦斯、牛奶、面包放在小窗口,万一”不幸者“从西伯利亚秘密逃亡,随时可以取用”。对贵族中的优秀人物,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在一次操练中,沙皇尼古拉一世竟然忘乎所以,想揪一位军官的衣服。这位军官回答他:“殿下,别忘了佩剑在我手中。”赫尔岑从心灵上就与人民连在一起,保姆、家庭教师、车夫、农奴,他同情他们的遭遇,想改变他们的命运,他是大地之子,来自于人民,并归于人民,“江河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读过《往事与随想》,便不难理解这片土地上何以会产生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们,叩问心灵追求自由是这个民族知识分子的传统和宿命,赫尔岑是自动选择了流亡,在政治迫害面前,表现了极度的高傲,在人民面前,却又是谦卑的。书中有一段质疑他的话,相信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疑问:“你们,只是革命的业余爱好者;你们从事的活动只是奢侈品和诗歌……革命对于你们不是面包和人的生活的问题, 不是生和死的问题……。”

赫尔岑作了有力的回答,“你们和我们之间的区别,正如落水的人和游泳的人之间的区别一样,两者都需要泅水,但一个是出于必要,另一个是出于爱好。”出于爱好的人,注定了不肯作顺民,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独立和反抗,他们注定永远在路上。

赫尔岑文笔优美、纯净,每一章都可拿出来当独立的散文来读,无论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他都写得饱含热情与真诚。他在序言中说:“我的写作进展很慢……不经过这一步,写成的东西可能是真诚的,但不可能是真实的。”即使没有一系列析小说和哲学论著、政论文章,仅凭《往事与随想》,赫尔岑也足以跻身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行列。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是前瞻性的,他说,“大学不应该是科学教育的终点;它们的责任是使一个人能用自己的腿继续走路,是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我注意到这部书的印数仅为6千多册,与它的价值很不成比例,我相信它是被阅读者们忽略的一颗珍宝。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文精选·名家散文随笔·哲理散文·林清玄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