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叙事散文 >

《凤尾竹下》原文·叶梅

发布时间:2022-11-27 12:38:58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先到了德宏芒市,那是夏末时候,进城已是夜晚,由车拉入一簇簇凤尾竹摇曳的园子,月儿果真就挂在竹梢。只听到周围人声喧哗,却只见人影绰绰,都被茂密的竹林掩住了,空气里散发着一股甜甜的清新,还有扑鼻的花香。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指的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在云南省西部,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府所在地,下属陇川、盈江、梁河、瑞丽,三面为缅甸所围。《民族文学》杂志与云南作协在德宏州委的支持下,2011年在这个美丽的地方举办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笔会。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了几十位不同民族的文学朋友,有来自东北的鄂温克、赫哲族、俄罗斯,新疆的塔吉克、乌孜别克,西藏的门巴人,还有南方的高山族、京族等,他们兴奋地相聚在竹林下,南腔北调诉说衷肠。还有一些阿昌族、基诺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布朗族的作家,他们属于云南本省26个世居民族中的较少民族,虽然都在云南,但其中好些人也从未到过德宏,也都是跋山涉水而来,但他们在远道而来的外省人面前,一个个都俨然以主人的热情笑对各民族兄弟。

30年前也正是在德宏,甚至就是在我们下榻的芒市酒店,当年《民族文学》的主编玛拉沁夫一行曾举办过声势隆重的少数民族作家笔会,给德宏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回让人们高兴的是,丹增和玛拉沁夫又一次来到了德宏,玛老兴致勃勃忆当年,谈文学,与年轻人一道举杯共饮。亲身参与过当年笔会的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那时还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人称文坛四小美男子之一,那几位为何人未曾考证,如今黄尧风度不减当年,但两鬓却已斑白,唯有文心依旧。此前的一次文学聚会上,我曾谈到办刊中所感受的少数民族文学一些状况,会后黄尧递过一张纸来,说你介绍的情况很好,我再给你补充一些云南的作者和作品。当下便读,只见这张纸写得满满的,排列了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一些还比较陌生的作者姓名,还写了他的一些文学见解,如对少数民族文学不仅要扶持,还要不断提升;对作者不光要给予扶植还要有标杆,才能催生出真正的好作家好作品。在德宏,黄尧对参加笔会的年轻作家们言辞恳切,动情处声色激昂,显出真性情。

玛拉沁夫指着身穿景颇茼裙的德宏女作家玛波说,时光真快啊,就记得她还是个小姑娘呢。德宏人爱文学,自上个世纪80年代玛拉沁夫等人在那里开创笔会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玛波便是其中之一,她用母语创作的长篇小说《罗孔札定》描写了一位女首领带领族人推翻奴隶制,走上革命之路的故事,反映了景颇人的真实变迁,曾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为这个雄狮般的山地民族创造了又一宝贵篇章。近年来,德宏阿昌族作家孙宝廷,德昂族女诗人艾栗木诺也都有不俗之作,并获得“骏马奖”,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界产生了影响。

云南德宏这片瑰丽的土地,山高林密,河流湍急,云霞升腾,更有那晶莹的美玉,争奇斗艳的动植物,因此造就的风格各异的多民族文化绚烂夺目。笔会组织前往陇川,在古老的山寨与景颇人一起感受气势欢腾的“目瑙纵歌”。这是景颇族最为隆重的活动,意为“大伙来跳舞”,过去但凡族人出征凯旋、婚丧嫁娶、喜迎嘉宾都要举行。男女老少盛装步入广场,中央高高的目瑙柱上绘着彩图,象征吉祥幸福、团结勇敢,还挂着皮鼓和铓锣。两位神色庄重的老人身穿龙袍,头戴插有孔雀、野鸡翎毛和野猪牙齿的目瑙帽,手持锃亮的长刀踏着舞步在前方带领,所有的人相跟着翩翩起舞,我们也随其后。他们不时变换队形和动作,展示着景颇山地民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的场景。“目瑙纵歌”常常要跳几天几夜,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前来参加,人们边跳边发出阵阵呐喊,我们也由此感受到了勇敢和力量。

德宏多美女,或许是因为美玉滋养的缘故。傣族阿妹的歌声撩动心扉:月光下面的凤尾竹哟,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在美丽的傣族阿妹的陪同下,我们去到瑞丽、畹町等与缅甸交界之地,见到了不少美玉。瑞丽与缅甸的木姐、南坎山连山水连水,具有“一个坝子,两个国家,三座城市”的独特风光,那里的玉石尤为出名,一件件玲珑剔透的翡翠价值连城。不识玉的我们拿起又放下,终究辨不出成色,一路上大家禁不住寻根问底,想弄个明白,殊不知玉石文化也如深潭,越往下潜则越觉得深不可测。有一种“赌石”引起大家的兴趣,就是从一块块黑黄模样的矿石里挑选出含玉的来,真好比一赌,有的挑后当场切割,多半会什么都没有,普通顽石一块,但意外的惊喜也会偶尔出现,一刀切下去,绿莹莹的玉突然就露了出来,引得围观者一片惊呼。还有的人买下赌石却并不打开,只是想带回家去,放在案头作为一个念想,那石头里是否包藏着玉,会给人永远的猜想和希冀。在德宏呆的时间长了,会觉得人如玉,玉如人,都是通灵性的,要识玉需要用心才行。

我们驻足于畹町口岸,正是风和日丽,大家都在与缅北九谷(捧赛)口岸相连的界碑处留影。1937年此处成立了海关,二战期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修通,正是从畹町口岸将国际上的大量援华物资运入中国,中国的10万远征军也正是从这里出境征战缅甸。在口岸附近的大道旁有一座白色的小楼,德宏人将它建成“国门书社”,里面陈列了很多书籍,附近的傣族、景颇族与缅甸人均可以方便地来此阅读。那天,走进书社的近百名少数民族作家纷纷表示要赠书于此,主人很欢喜,说要设一个专柜来展示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回京之后,闻说不少作家已将书寄往畹町,但愿相互美好的承诺能得以长久,让这座敞开大门的“国门书社”成为连接中缅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走遍德宏,天气似乎总是那样明媚温和,一如德宏人的微笑温暖可人。告别芒市的前夜,我独自走上街头,看不够月光下的凤尾竹,心里不禁在想,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诞生了《孔雀公主》、《勐垅沙》、《边寨烽火》、《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一批批优秀文学影视作品,明天还将有何等新的美妙示于世界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文精选·名家散文随笔·哲理散文·林清玄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