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元明清诗词鉴赏辞典 >

李东阳《与赵梦麟诸人游甘露寺》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0 12:54:17

涧筿岩杉处处通,野寒吹雨堕空蒙。垂藤路绕千年石,老鹤巢倾半夜风。淮浦树来江口断,金陵潮落海门空。关书未报三边捷,万里中原一望中。

【鉴赏】

李东阳成化八年的南行北返中,于南京、镇江等地名胜多所游览,本诗则是诗人与友人游镇江甘露寺后写下的一首七律。甘露寺在镇江的北固山上。三国时吴孙皓甘露元年建。《九域志》谓建寺时适降甘露,因名。唐李德裕加以增辟。宋以后屡毁屡建,迭经沧桑。而到近代,甘露寺已名存实亡,只让好游者们去怀想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无一处写到甘露寺,诗人写山景、物候、山上所见,写了甘露寺周围的一切,却让人感到是在处处写甘露寺。这是诗人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诗开头四句写北固山景,不是层峦叠嶂,而是翠竹清杉。翠竹长在山涧,而松杉生于岩缝。造物主却又把它们布置得错落有致,所以,不单单是“曲径通幽处”,而是处处通向“幽处”,或者可以说,处处通向这座甘露名寺。略带寒意的微风吹拂着蒙蒙细雨。苏东坡所写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名句,也适用于这里了。细雨滋润着山色,不是更加清翠欲滴了吗?元代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句,那是深秋景色,已经没有生气了。可是诗人笔下的藤类植物依然在点缀着山路和山石,充满生机。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风光。第四句写的是昨夜不小的山风,它把禽鸟的巢窝掀倒了。诗人是一个意外的发现,引之入诗。这里不是说风有破坏性,如秋风把杜甫的住房刮走了三重茅,又如《风雨叹》中说的风把海水卷入陆地,造成洪水横溢。却是一个有趣的诗料,你们看呀,风真不小呢,把鸟窝掀倒了。那么,这是风壮山色,亦一景也。

颈联写的是山上远望,远望淮水而近看长江,目光由远及近。诗人既依稀看到淮水东流至淮浦县而北通于运河的情景(《水经》:“淮水连过淮阴县北,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大江至此,犹如北折,与运河相通,故云“江口断”。);又清晰地看到长江潮涨潮落之宽阔空蒙的壮观。(宋王懋《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大江至此,犹如海门,宽阔空蒙,故云“海门空”。)从性质角度观之,首联和颔联写的是山景,此联写的却是水景;从比较角度观之,前者写的山中幽景,后者所写却是山下壮景。山、水、幽、壮交织,构成了甘露寺及其周围的一幅清幽而又壮丽的图画。诗人是轻松的,感情是欢快的。

尾联宕开一笔,写的不是凭吊历史,抒兴亡之感,写的却是眼前的现实:“关书未报三边捷,万里中原一望中。”明代宪宗成化年间,边患加剧。明王朝正设法消弭边祸,以稳定其统治,但明王朝却常常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以抵抗北部异族的侵扰。故尾联首句是写实;所以当诗人遥望万里中原之时,立即联想到边患尚未消除。作为关心国事的诗人,当赏心悦目之时,不可能把忧患置之度外的。这也就是诗人自己实践其“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怀麓堂诗话》)的创作主张。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移树说 李东阳《夜过邵伯湖》原文+鉴赏 李东阳《西湖曲·草碧明沙际》原文+鉴赏 李东阳《寄彭民望》原文+鉴赏 李东阳《西湖曲·不信湖中好》原文+鉴赏 李东阳《寄彭民望》原文+鉴赏 李东阳《南囿秋风》原文+鉴赏 李东阳《立秋雨不止再和师召韵》原文+鉴赏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原文+鉴赏

推荐热门作文

汤显祖《青阳道中》原文+鉴赏 江湜《由常山至开化山行绝句》原文+鉴赏 高启《田舍夜舂》原文+鉴赏 李攀龙《挽王中丞(录二)·司马台前列柏高》原文+鉴赏 杨基《岳阳楼》原文+鉴赏 吴伟业《采石矶》原文+鉴赏 杨慎《病中秋怀》原文+鉴赏 黄溍《上岩寺访一公》原文+鉴赏 林鸿《送高郎中使北》原文+鉴赏 王又曾《同张玉李登雨花台作》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