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发布时间:2022-06-04 21:54:53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时”解释为“时常”。“”,指演《礼》、《乐》;复《诗》、《书》。也含有“温”、“实”、“练”的意思。

(4)说:音“悦”,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韵”,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语译】

孔子说:“若能时时反复温已求得的学问,不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欣喜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因此感到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研析】

孔子的人生最大乐趣,在于学与教学,《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就强调努力学的重要。关于孔子谈论学经验的篇章,在《论语》全书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例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论语·述而》更提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喜欢读书,常忘记吃饭、睡觉,甚至连自己快老了也不知道。

后世有学者认为,《论语》一书的编纂者将〈学而〉篇列为诸篇之首,便是要强调“学”是《论语》的根本,用心可谓深远。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延伸思考】

1、学校的功课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门?对于学校所得的知识,有做到温故知新吗?“时之”为什么要高兴?你有读书快乐的经验跟大家分享吗?

2、为什么要学古典的经典书籍,如《论语》?你能意会到其中的意义吗?

3、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呢?谈谈你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忍”?

【历史故事】

马上、枕上和厕上的欧

宋代有政治家、文学家之称的欧修,对自己的写作心得曾说过这样的结论:“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他一生读了许多古圣先贤的名篇,其中尤锺于唐朝散文大家韩愈的文章。据说在他尚未成名时,有一次,他被废书箱里韩愈的遗稿吸引住,从此废寝忘食,刻苦勤勉,并且发誓赶上韩愈。

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欧修不但得了韩愈的优点,并且通过自己的认真创作与提倡,让唐朝以来的古文运动得以在宋代开花结果,建立了平易流畅、切中实用的文章风格。

当官以后的欧修,公事虽然繁忙,但是为了实行政治改革,他仍然写下了许多诗词及散文。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每写完一篇便贴在墙上,以便随时修改,直到自认无懈可击方才拿出去。

当年,他被贬至安徽滁州担任太守时,曾写了《醉翁亭记》。在初稿的首段,他用了好几十个字写滁县四面的山景。但是,经过多次推敲,最后以“环滁皆山也”寥寥五个字来概括。有人好奇地问他,哪来这么多时间思考?欧修说:“吾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这就是利用马上、枕上和厕上的时间啊。”

修虽是一代文宗,但是在作文时,仍虚心向人讨教,从不骄傲自恃。有一次,欧修与谢希深、尹师鲁三人各写了一篇题材相同的文章。结果,谢文约七百字、欧文五百字、尹文只有三百八十多字,结构严密,叙议完备,语言炼。欧修拜读后,甘拜下风。晚饭后,他便提了酒亲自到尹家拜访与请教,两人促膝相谈直到天明。回家后,他一刻也不歇息,立刻振作神重写一篇。结果,不但比尹文少了二十个字,整体文字更显得更加完整与凝炼。后来,尹师鲁看了,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欧修:“真是一日千里啊 !”

晚年时的欧修,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文人了。可是,他仍然常为了推敲字句而冥思苦想 。夫人劝他:“你的文章已扬名天下,难道还怕先生骂吗?”欧修捻着胡子大笑着说:“不是的,我倒不怕先生辱骂,而是怕被后生耻笑啊!”

【课后作业】

请分享古今中外故事中,你所知道的勤学的故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