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发布时间:2022-06-04 20:57:41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曰:“知之(1)者不如好(2)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1)之:泛指值得学的对象,例如:技艺、文学、德行、道理、修心养等。

(2)好:音“浩”,喜欢的意思。

【语译】

孔子说:“学而知道意义了的人,不如已经喜欢它的人,而产生喜好了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研析】

随着不断深入学和纯熟,学者的思想会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已经能觉察到自己的一些想法是错的了,如果能再领会更深,不但可能纠正不好的思想,也能树立了正确观念,不正确的心态也修正过来了。进而表现出更好道,渐渐的思想和心态就更正了,念头也更纯正了,所产生的言行表现,都能使自己和人事物的关系摆得更正了,使周遭环境得到改善了。这个良的循环都在证实着学者学的道理、德行和心是利人利己的,是可以不断升华的,当然学者会乐此不疲。

颜回好学且敦厚德行,生活虽贫苦也能从中乐此不疲,受到孔子称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乐之者的境界是自得其乐,往往在人们眼中是很苦的。其它类似的例子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延伸思考】

1、身怀绝技者有时提高了技艺会进入浑然忘我、自得其乐的状态,心升华、思想境界提高可能会更乐。是不是生命返本归真后,原本就是无私无我、其乐无穷的呢?无私无我、返本归真、自得其乐这三者之间是不是有高度相关呢?这么说来,乐善好施、处处为他人着想、凡事先考虑别人是不是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呢?

2、乐之者的境界可以给现代人一点启示。自得其乐往往是发自心真正的快乐,因为深入神层面后,领悟了自己纯真的本、善心和道理,体验到充实、永恒、幸福感,而现实社会的物质享乐,却常体验到空虚、短暂、失落感。是不是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科技文明了?按照中庸思想,是不是应该多讲究神文明?

【成语故事】

为善最乐

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

刘苍博学多才,汉明帝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逸的贵族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常常提醒汉明帝,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品德浑厚、待人至诚,声望也越来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请求辞去职务,想回他的封地东平国(今山东省东平县),汉明帝拖了很久才答应。

回东平后,刘苍仍对国家大事提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汉明帝很关心他,有一次问他在家里做什么最开心,刘苍说:“为善最乐”。

“为善最乐”:意思是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

(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