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夫子为卫君乎

发布时间:2022-06-04 20:39:29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第七》)

【注释】

(1)为:音“未”,帮助的意思。

(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形成父子争国的局面。

(3)诺:表示同意的应答声。

【语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研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表达不认同之意。由此可知,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延伸思考】

1、为什么子贡那么肯定的推论孔子不会帮助卫君?

2、你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有哪“五伦”之说吗?卫君父子争国一事是没有做到哪一伦?请分享你于平时生活中如何实践“五伦”。

【阅读资料】

求仁得仁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岐(今陕西岐山)的西伯昌是位有道德的人,便长途跋涉来到西岐。此时,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了,追认西伯昌为文王,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不赞成这种以暴易暴的做法,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君主,这叫做仁吗?”周武王不听。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山(今山西永济西)里挖野菜,后来就饿死了。

“求仁得仁”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得以实现。

(出自《史记·伯夷列传》)

【课后作业】

1、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于首山上,你的看法为何?

2、请和大家分享你所知道关于古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故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