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克己复礼为仁

发布时间:2022-06-04 17:30:54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2)焉。为仁由己(3),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4)。”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5)斯语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2)归仁:归服仁德。

(3)为仁由己: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行不行全在于自己。

(4)目:细目或条文。大纲之下是细目。

(5)请事:将按照指示去做。

【语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这就是仁。哪一天人们能克己复礼,天下就能归服仁德。修行仁德,是由自己支配的事,怎么会由别人支配呢?”颜渊说:“请问仁的细目。”孔子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看,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听,不合乎礼节的不要说,不合乎礼节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会按照指示去做。”

【研析】

“非礼”和“礼节”、“放纵”和“规范”、“喜欢”和“应该”、“情感”和“义理”,从这些属的尺度,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修养和成熟度。要修行“仁”德,就不能光考虑自己了,不能随着情感和喜欢而放纵私欲,必须从义理、规范等角度来看,要多为别人设想才能称得上“仁”德。也就是要多克制自己的私欲,言行尽量符合礼节规范。

“仁”的礼节规范约束人的言行,但是孔子说的细目,除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外,还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何连看和听都不行?这就是许多人容易忽视和想不通的。人对于外在讯息如果没有识别能力、不懂得过滤,就容易被外来讯息污染,大脑就会装满不符合“礼”的思想,这样的思想还会带动“非礼”的言行。说白了,仁者就是要能本着善心,思想必须是善的,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当然也要善的。只有能分明善恶,能区分好坏,才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受污染,从外在来看,就是能表现善的言行,也就是合乎礼的规范。

【延伸思考】

1、小孩生下来大脑里的思想像白纸一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孩变坏了,这是不是也反映社会的问题?在社会乱象中,该如何教小孩多为别人着想、善待别人?该如何教小孩正确看待社会或媒体乱象中的讯息和言行?

2、人的思想中如果没有道德良知或强有力的规范,往往为了满足私欲,会表现伤害他人的言行。为何沉溺于自我中心和喜好之情往往带有破坏?现代社会是不是缺乏道德良知?这样的社会,人会不会互相伤害,互相争斗,活得很累?现代人应该如何从自我中心和喜好之情中挣脱出来?如何找回道德良知?

【成语故事】

屋及乌

这则成语故事是以仁政民安天下的例子。

屋及乌”这则成语来源于《尚书大传》,意思是由于惜某个人而连带地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后来常用来比喻因惜某人,从而连带惜和他有关的人或物。

商朝末年,纣王穷奢极欲,残暴无道,西方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于是积极练兵备战,准备东进,可惜他没有实现愿望就逝世了。姬昌死后,他儿子姬发继位,世称周武王。周武王在军师姜尚(太公)、弟弟姬旦(周公)和姬奭(召公)的辅佐下,联合诸侯,出兵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交兵。这时纣王已经失尽人心,军队纷纷倒戈,终于大败。商朝都城朝歌很快被周军攻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纣王死后,武王心中并不安宁,感到天下还没有安定。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进了殷都,对旧王朝的士众应该怎么处置呢?”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喜那个人,就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喜;如果不喜欢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家的墙壁篱笆。这意思很明白:杀尽全部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么样?”太公说。

武王认为不能这样。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过:有罪的,要杀;无罪的,让他们活。应当把有罪的人都杀死,不让他们留下残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也不行。

这时周公上前说道:“我看应当让各人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君王不偏自己旧时的朋友和亲属,用仁政来感化普天下的人。”

武王听了非常高兴,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从此安定了。

后来,武王就照周公说的办,天下果然很快安定下来,民心归附,西周也更强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