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乡愿,德之贼也

发布时间:2022-06-04 15:58:36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曰:「乡愿(1),德之贼(2)也。」(《论语·货第十七》)

【注释】

(1)乡愿:愿,忠厚、谨慎。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人。也就是乡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认为忠厚的老好人。孔子认为乡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乱德,所以深恶痛绝。

(2)贼:败坏。

【语译】

孔子说:「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乡人认为忠厚,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研析】

一味地迎合世俗人的道德水平、人情的愿望,成为众望所归的好人或模范,这样获取名利情的满足而没有什么真正道德修养的人,最是能惑乱有心修养心者的心志,尤其在道德败坏的时代,这种所谓的好人、模范,更是十足的乡愿。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善的、好的、对的,其实和真正的善的、好的、对的相去甚远。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他们浑然不懂道德廉耻、没有自知之明,会把人领向何处?真是误了好多人,使许多人偏离他们人生真正的目的,确切地讲,他们是在败坏道德。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又能真正善待世人,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修养心;而乡愿却是欺世盗名、似是而非、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起到的是「以假乱真」、「 鱼目混珠」的作用。会不会跟着乡愿随波逐流,就像在淘金,不是金子,是沙就会被冲走,在修养心的路上,对正道不够坚定、对修心不够进,那就容易被迷惑,不辨真伪而误入歧途。

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货》)。意思是说:厌恶以紫取代红,厌恶以荡的乐曲扰乱雅正的音乐,厌恶以能言善辩颠覆国家。可想而知:孔子也厌恶乡愿这样的伪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养,而乡愿却在败坏道德,他们不像坏人那么明显易辨,但起到的破坏作用是更巨大的。「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大意是:乡愿太尖、滑、贼、溜,我们不容易确切指出他们的弊病要害,所以他们满身污浊还能堂而皇之,受众人称赞为忠信廉洁,浑然不觉自身的问题,自以为是,实质上是背道而行,他们这样做其实是在贼害道德。

【延伸思考】

1、一些低贱、下流、见不得人的事,在世上发生着,有些人就是能人前一个样,人后另一个样,表面是正人君子,背地里在秘密进行着不可告人的谋。乡愿、伪善者就像是这种类似「双重人格」的特征,好比一会儿做着好事,一会儿却在做着更大的坏事,这么极端、失控、变异、无法统一自主的神意识,就算哪方面心修养再好,恐怕也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因为意识中有个巨贼。

想想看:如果人都有善良本的一面和在人世间受到污染的一面,人是不是也可能一会儿表现善,一会儿表现恶呢?如果被污染的一面太强大,是不是容易成为乡愿或坏人呢?修养心是不是要去除污染的一面,主宰自己,返本归真呢?

2、逃避问题、掩盖执着、顾虑面子等,是常见的心问题,养成惯,久而久之容易变成粉饰、妥协、自我感觉良好,最后发展成八面玲珑、人人好。

想想看:所谓的逃避、掩盖、顾虑、粉饰、妥协、人人好等,对于返本归真、心修养有利还是不利?如果不利,那这些想法是不是变异的?是不是执着心、邪恶、变异生命等发出的伪善、似是而非的讯息?它们干扰我们大脑的目的是不是就是为了不被清除掉?世上伪善、乡愿是不是也像这样顽强而又很迷惑人呢?

【阅读资料】

伪善—装扮成善良的邪恶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善,一种是真善,一种是伪善。

从表面上人们很难看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有时候,伪善甚至比真善显得更善,更能打动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真善不含功利目的,不是施善者达到目的的手段,他发自于善良的本,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而且以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因此就算不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有所改变。

伪善则不然,他不是发自于人善良的本,是有意装给人看的,不是真的为别人好,而是试图以善意善行来迷惑和蒙骗人,让人上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说穿了,伪善者把善意的表现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工具,一种表演,是典型的笑里藏刀。因此,一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伪善者的善意就会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变换成另一副嘴脸,不但善意全无,甚至充满杀气,其实这才是伪善者的真实面目,先前的善只不过是在展现其伪装技术。人们所说的「披着羊皮的狼」,指的就是这种人。

说穿了,伪善者就是装扮成善良的邪恶,具有显而易见的邪恶所没有的欺骗,所以伪善者对人类的危害往往比显而易见的邪恶更大。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类在偏离正道的邪狂路上,也积累了不少的黑暗和穷凶极恶的经验伎俩,历史上种种邪恶势力往往有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一副是赤暴虐的邪恶,一副则是充满虚假温情的伪善。他们用尽一切险狡诈的邪劲邪招,目的都是为了残害忠良,铲除异己,因为自古以来,邪不胜正,邪恶最怕正的一切,因此,只要邪恶不消失,邪恶就是要变换着嘴脸,像小丑一般,迫害着善良的人。

善良的人们为何要放任邪恶在那里张狂呢?善良的人们为何要被他们的伪善所迷惑呢?善良的人们为何要将邪恶小丑们的表演当真呢?善良的人们为何没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呢?善良的人们有心向善的话,是不是要清醒地护守着善良的本呢?那么从方方面面,感官、讯息、言行和思想念头,是不是都应该不再认同邪恶和伪善呢?是不是应该否定和断绝他们的一切邪恶呢?那么那些不好的一切,就是我们以前曾经受骗于他们的一切,就当作是执着舍去、了断了吧!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