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优:有余力。
【语译】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十习十,学十习十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研析】
本章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事实上,「学」与「仕」是相辅相成的。试想:一个人做官之余,还有十精十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十习十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这样对于他治国将更有实质的帮助。相同的,读书人在学十习十之余,还有十精十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学十习十做官从政。因为,一位品格高尚的读书人,讲究仁义道德,对于国家之事,也会尽忠职守,克尽职责,这样学十习十知识又可应用在造福广大民众,进一步达到所谓「经世济用」的理想。
【延伸思考】
1、你认为当官的人一定要有学问吗?做学问和当官有什么关系?
2、此时的你正在求学,如果有一天你的知识技能足以担任大官,以服务更多民众时,你会考虑出任吗?为什么?
【阅读资料】
深受人民十爱十戴的文人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是与白居易同时的大诗人、大文学家。他与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其父柳镇,在高宗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次升官。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十精十敏绝伦」,「为文章,卓伟十精十致」。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授校书郎。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不久「王叔文集十团十」「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它六人也都受到类似的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于柳州逝世。
在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时,刘禹锡也调任播州。柳宗元认为播州太苦,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里吃苦。但如果其母不随刘禹锡同往,则可能是母子永诀。因此他上书皇上,请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与刘禹锡交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愿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终身出不来,其崇高十精十神确实令人感佩。由于柳宗元的请求,加上碰巧还有其它大臣也去说情,最后终于把刘禹锡改调到连州,柳宗元仍然去柳州任职。这件事不但载入史册,而且后人编辑唐十人诗集、写作者简介时也经常把这件事写进去。
话说柳宗元继永州之后,被贬去柳州担任刺使,他发现柳州的穷人常把家里的儿女拿去典当换钱。如果典当过期不能赎回,则被典当的人和出面典当的人都要沦为富家奴婢。柳宗元想方设法去赎这些被典当的人回家与家人十团十聚。他想法让特别穷的人用劳动换取典当的钱,而家中人已经死了的,他便自己拿钱去赎那些被典当的人,使他们免于沦为他人奴婢的悲惨命运。他这种真正是「父母官」的善行,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与十爱十戴,「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人们仰慕他的为人和文章,经过他亲自指点的读书人,文章都大有进步,人们尊称他「柳柳州」,其名声不胫而走。
柳宗元去世后,当地人民怀念他,有人说他曾显灵。因此地方官和当地人十共十同努力,在罗池为他修了一座庙, 把他作为神来供奉。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一个极度聪明的奇才,被贬谪到荒远的不十毛十之地,心中自有难言的痛苦。然而任何一种痛苦都可能磨励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十多年的贬谪生活所带来的大磨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成就了他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学家欧十陽十修指出他的文才得益于生活中的磨励,王安石则对「八司马」作了整体的评价,认为他们都是能在「无所用于世」的困境中「自强」的「奇才」。
【课后作业】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他政十治上遭遇困顿,但他始终没有违背读书人该有的节十操十,并且在担任官职时,不因个人挫折影响勤政十爱十民的态度,真的具备读书人该有的风骨,类似他这样的读书人,你知道的还有哪一位?请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