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论语精读 >

君子有三变

发布时间:2022-06-04 15:36:52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1),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2)。」(《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释】

(1)俨然:端庄貌。

(2)厉:严正。

【语译】

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仪态有三种变化:远远望着他,他的样子容貌端庄;接近他后,发现他温和可亲的一面;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研析】

一般人无法集「俨然」、「 温」、「 厉」三者于一身。其实,子夏以此形容孔子,也正好体现孔子「圣之时者也」的风貌。就像一块玉,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都能体现不同的泽变化。教师若能让学生起敬畏之心,专业又不失亲切的风貌,容易让学生打从心底尊敬。因为「有为有守」的为人态度,也正好是身教的一环。

【延伸思考】

1、回忆你学过程中遇到过的老师,哪一位最令你印象深刻?请你描述一下老师的个

2、一位老师要兼具「俨然」、「 温」、「 厉」于一身,基本上也需要具备相当的修养涵,你认同吗?你认为一位好老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阅读资料】

神传汉字之谜:解「师」字

「师」字的正体字是「师」。一般人认为「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老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韩愈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道」。老师能够给学生传授儒家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知识和技术,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一个老师如果能做到韩愈所说的,当然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匝、从(「阜」字的上半部),(「阜」字的上半部),四匝众意也。师,古文师。」(《说文解字》)这是说,「师」就是古代军队的一种军事建制单位,那时以每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老子告诉我们,古代是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在那个时代,世界上有上万个这样的小国家。他们互相都很少来往,哪里有什么战争?哪里需要那么多的军队?那时,「什伯之器」、「 舟舆」、「 甲兵」等等,都没有什么作用,几个自然村落就可能是一个国家。那时王后和公主可能在家里纺织,国王和王子可能在田头插秧。到了军队有二千五百人为一师的正规建制的时代,恐怕已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了,国家、军队、法律等已经和我们现在很接近了。所以,我认为这不是「师」字的本义,而是其转意。

但许老先生在书里却给我们留下一个古文「师」字。从古文「师」字看,活活勾画出一个人的脸部线条,旁边两个朝下的小三角形如其双目,中间一个朝上的大三角形如其口,该人多须。一该字中间是「木」字和「本」字迭在一起。 所以这个古文「师」字从「木」、从「本」。老师有如树木之根,为后人知识的根本和来源。师父、老师、导师等,才是「师」字的本义,其它(如:军队二千五百人为一师)皆为其转义。现在的这个「师」字,左边(「阜」字的上半部)是那两只眼睛变形而来的,右边的「匝」字是口(即「一」)和胡子(即「巾」)变形而来的。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古文「师」字会不会是狮子的「狮」呢?不像,这个古文「师」字刻画了一个苦口婆心的很善良的形象,而狮子是百兽之王,形象很凶。

我以为,对于修炼人而言,「师」是个最尊贵的称呼,修炼的人常把「师」称为「师父」,「师父」是度人的觉者,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师。从字面上看,师父就是既是导师又是父亲的意思,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远不止此也。修炼人的师徒关系用我们现在人类的语言很难形容。未遇明师的一般人,满身业力,浑浑噩噩,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就像一具行走肉。师父度人是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不计报酬,既不讲名,也不图利,完全是一种博大的慈悲。师父并不一定是弟子的生身父亲,但是他启发弟子的正念正觉,给予每个弟子以新的生命,这一点,每个弟子都会明白,每个弟子心里都会有感觉的。师父要启发、指导和督促弟子开始修炼,走上返本归真之路,直至弟子修炼圆满。所以,修炼人的师父不是父亲,胜似父亲。

【课后作业】

你如何要求自己做到尊敬你的师长(或你的师父)?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中小学古诗词鉴赏·于丹·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儿童版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东周列国志·浮生六记·易中天品三国·论语精读·岳飞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