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善(上) 戴震
善:曰仁,曰礼,曰义,斯三者,天下之大本也。显之为天明谓之命,实之为化之顺谓之道,循之而分治有常谓之理。命,言乎天地之中昭明以信也;道,言乎化之不已也;理,言乎其详至也。善,言乎无淆杂也;性,言乎本于天,征为事能也。言乎其同谓之善,言乎其异谓之材,因材而善之谓之教。材以类殊则性殊,人之材不侔也,而相肖以类,故性亦相近。得化育之正以为形气,而秀发于神,材也。善则其中正无邪也。材一于善,不贰其德也,智仁勇是也。
血气心知之性,人皆有之,非二本然也;分而言之,惧夫人之与天地日以隔也。血气心知之性主乎材,天之性全乎善。主乎材者成于化,全乎善者通于命。成于化者道,通于命者德。心之恭见于貌,心之从见于言,心之明见于视,心之聪见于听,心之睿见于思,此之谓能尽其材。名其无妄谓之诚,名其不渝谓之信。言乎顺之谓道,言乎信之谓德,行于人伦庶物之谓道,侔于天地化育之谓诚,如听于所制者然之谓命。是故生生者,化之原;生生而条理者,化之流。动而输者,立天下之博;静而藏者,立天下之约。博者其生,约者其息;生者动而时出,息者静而自正。至动而条理也,至静而有本也。卉木之株叶华实谓之生,果实之白全其生之性谓之息。君子之于问学也,如生;存其心合天地之心,如息。人道举配乎生,性配乎息。生则有息,息则有生,天地所以成化也。
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何谓礼?条理之秩然有序,其著也;何谓义?条理之截然不可乱,其著也。得乎生生者谓之仁,得乎条理者谓之智。至仁必易,大智必简,仁智而道义出于斯矣。是故生生者仁,条理者礼,断决者义,藏主者智。仁智中和曰圣人;圣合天,是谓无妄。无妄之于百物生生,至贵者仁。仁得则父子亲,礼得则亲疏上下之分尽,义得则百事正,藏于智则天地万物为量,归于无妄则圣人之事。
〔注释〕
昭明:显明、光明。淆杂:混杂。侔:齐等、相等。化育:教化培育。睿见:通达明智的见解。渝:改变。庶物:万物。 生生:此处指道。时出:不时地向外表现。藏主:藏在心中,作为心的主宰。
(储玲玲)
〔鉴赏〕
善,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道德,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格外重视的美德。不同的人对善有不同的理解。戴震根据自己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政治观,阐发了对于善的基本见解,写出了《原善》。原善的原,有推究根源之意;也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属于论文的一种,用原字为题,推究某种事物或者某个问题的本源,进而加以论述,如《原道》、《原过》、《原人》等。戴震这篇《原善(上)》,与《原善(中)》、《原善(下)》是一个系列,是他的早期作品。后来,他在这三篇以及《读〈易·系辞〉论性》、《读〈孟子〉论性》的基础上,修改、扩充,完成了《原善》上、中、下三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书中着重论述了善的内涵、范围及其与天道、人道、人性的关系,认为善的内容是仁、义、礼,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行为,是人类的最高行为准则;人道是天道在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表现,道德标准应当符合人类自然本能的欲望,要“遂己之欲,亦思遂人之欲”;分析了人性与物性的关系,肯定人具有认识和掌握善的能力,揭示了社会弊病产生的根源。以下仅对《原善(上)》进行评析。
在《原善(上)》中,戴震认为,所谓善,就是仁、义、礼三种道德行为规范。这三种道德行为规范是社会治理和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善显现为自然规律就叫命,具体体现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就叫道,遵循善的要求去做而掌握具体规律就叫理。善,是至纯的,中正无邪;性,本于天道,表现为人做事的各种能力。人就其材质而言,各有不同,但都应当归依于善,具备智、仁、勇的品德。
戴震指出,“血气心知”之性,人皆有之,它取决于人的材质;天之性则完全合乎善。血气心知之性形成于阴阳五行的变化运动,属于道;天之性则与命相通,属于德。人的精神感官分别表现为貌、言、视、听、思的功能,就是各尽其材。他强调,阴阳二气的运动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不断产生、变化、发展的源泉;不断运动变化而有规律,是变化的过程。事物运行不息而有条理,纷纭复杂而又汇归为一;运行不息而有新事物产生,同时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君子追求学问,应当符合自然法则,像气化流行不断产生事物一样,把知识积累在心中,就像事物的相对静止而又保持自己的稳定性。
戴震认为,事物运行不息,就是仁;运行不息而有条理,就是礼义。条理井然有序,就是礼;条理清楚而不混乱,就是义。把握了事物运行不息的道理,就是把握了仁;把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就是把握了智。最具仁德的人必然平易待人,具有最高智慧的人办事必然简约。仁智皆备,则道义也就由此产生。因此,运行不息是仁,具有条理是礼,办事从容是义,具有主见是智。能够把仁和智有机结合的人是圣人。
显然,戴震对于善的观念的阐释,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特征。他将善所包含的诸多内容,与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及其规律相联系,力图使二者具有相应性,以获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互动效果。他把仁、义、礼这些道德规范纳入善的范畴,并努力用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说明仁、义、礼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特征,以及把握仁与智的途径。他论述了仁、义、礼、智的特征和功能:仁的特征是不断变化生长,其功能是使得父子相亲;礼的特征是井然有序,其功能是区分亲疏上下;义的特征是截然不乱,其功能是使得事物各得其所;智的特征是收藏积累仁、义、礼,使得天地万物有是非标准。戴震的这些论说,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新阐释,有其合理的一面。特别是他在阐释善的观念时,高度重视血气心知之性,强调它是“人皆有之”,凸显了道德伦理与自然界、与形体精神的必然联系,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的正当性,从而批驳了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正当欲望的天理人欲之辨。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戴震所使用的概念、范畴,仍然是旧有的,他所申论的关于善和仁、义、礼、智、道、理、命等思想,仍然属于传统的范畴。而他所要维护的,仍然是当时的现实统治秩序。在这个意义上,戴震并没有走出传统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