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史记·五帝本纪赞》译文与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5 20:29:39

五帝本纪赞

《史记》

【题解】

本文节选自《五帝本纪》中的最后一段,主要讲述了“本纪”的史料来源以及作者的见解,也是研究《史记》和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这种“赞”类似于现在的评论,是司马迁的首创,一直被后世史书沿用。

【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1]。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2],荐绅先生难言之[3]。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4]。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注释】

[1]尚:同“上”,久远。

[2]雅驯:事有根据。雅,准确。驯,同“训”规范。即合理之意。

[3]荐绅先生:指有地位的人。

[4]风教固殊:风俗教化彼此不同。

【译文】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谈到五帝,但五帝的时代距今已经很久远了。然而《尚书》中也只记载了唐尧以后的历史,而诸子百家谈论黄帝,他们的记述也都不太可靠,就算是有地位的长者也难以说清楚历史的事实。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的儒家多不传授学习。我曾经西到崆峒山,北到涿鹿山,东到大海,南到江淮,各地的长者都在谈论黄帝、尧、舜的遗址,但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彼此并不相同。总的看来,不违背古籍所记载的为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

【原文】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5],顾弟弗深考[6],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注释】

[5]章:同“彰”。明白、显着。

[6]顾弟:但是。弟,同“第”,只是。

【译文】

我看《春秋》、《国语》,他们阐述《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很清楚,只是学者们没有深入考察,其实他们所记载的内容都不是毫无根据的。《尚书》里有很多散失的篇章,它所缺失的内容常常在其他的着作中可以看到。如果不是喜欢学习、深入思考,领会这些书的旨意的人,本来就很难与见识浅薄的人说清楚。我将各种关于五帝的材料综合编定起来,选择其中最为正确可靠的,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首章。

【评析】

本文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说明性短文,是《史记》开篇第一文。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司马迁在写作此文时遇到两方面的困惑:一是要面对史料的缺乏。由于时间久远,关于五帝的文字记载少之又少。二是史料的真伪难辨。很多关于五帝的记载出入较大,而且都缺乏说服力。

由此,司马迁制定了两个解决方案:一要克服种种困难,对史料进行实地考察,搜查可靠、可信的材料;二要对现存的官方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有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各部族的文化差异,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本文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史料做出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及慎重的求实态度。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史记》读后感800字 《史记》读后感1000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800字 读《史记》有感450字 《史记》读后感350字 《史记》读后感2000字 读《史记》有感800字 《史记》读书笔记400字 《史记》读后感300字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