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王守仁《大学问(节选)》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5 10:55:34

大学问(节选) 王守仁

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不能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曰:“然则又乌在其为止至善乎?”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后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于天下。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骛其私心于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则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惟不知止于至善,而溺其私心于卑琐,是以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则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于至善之过也。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注释〕

昔儒:指朱熹。间:分隔、分离。形骸:人的躯体。尔:你。孺子:幼儿。怵惕:惊惧。恻隐:同情;怜悯。觳觫(hú sù):恐惧的样子。不忍之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悯恤:怜悯。灵昭:明白、清楚。隘陋:狭窄简陋。蔽:蒙蔽。戕物:杀害生物。圮(pǐ)类:毁伤同类。极则:最高的准则。粹然:纯粹的样子。民彝:人伦。物则:事物的法则。拟议:揣度议论。慎独:独处中谨慎不苟。决裂:毁坏。骛:追求。虚罔:虚无。空寂:空洞枯寂。二氏之流:指佛、道两家。溺:沉湎。卑琐:微末琐屑。恻怛:怜悯。五伯:即春秋五霸。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爽:不合。乖:背离;违背。剂:分量。此处指标准。

(储玲玲)

〔鉴赏〕

《大学问》是王守仁晚年在浙江稽山书院讲解儒家经典《大学》的问答体著作,它简明扼要地表述了成熟时期的王守仁哲学的基本观念,与《传习录》一样,是王守仁思想的代表作。

从中国思想史上看,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释仁。并且根据这个观念来解释《大学》的“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而把儒家对其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仁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大学》的解释别开生面。

仁曾被孔子解释为“爱人”,然而,自古以来对于仁的各种解释汗牛充栋,同时又由于历代儒家用种种特定的道德品质来说仁,因而仁的意义显得支离破碎,难以把握;此外,由于仁长时期来同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封建主义的观念“礼义”、“礼法”紧密相连,因而成为人们的精神和个性的一种桎梏,从而失去其本意。虽然唐代韩愈在《原道》一文中也曾说“博爱之谓仁”,宋代程颢在其《识仁篇》中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为仁的概念的发展指点了一个新的方向,然而他们都没有加以充分说明,更没有一种哲学理论作为根据。但在王守仁那里,万物一体之仁已成为其思想的最高范畴即良知,从而也成为其哲学理论的核心观念,此文对它作了集中的、系统的、充分的阐述。根据这种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仁不再只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准则,也不是某种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人们良知的本然状态,也是人们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又是人们种种美德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根源。这样仁的观念就显示出它的最根本的意义,据之就可以对仁的各种解释和儒家种种道德观念加以整合。由于《大学问》的解释,万物一体的观念成了孔孟以来所阐述的仁的精义的最高概括,成为历代仁学的一个结晶。

根据万物一体的观念来思考问题,《大学》中的主要理念就显出了新意。按照王守仁的说法,“明明德”是“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亲民”是“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止于至善”则是“明德亲民之极则”。这样,“明明德”不再只是体认种种外在的道德理念,而是确立自己的心灵与天地万物一体这一根本观念;“亲民”也不是如传统儒学所解,是“新民”,即教化百姓,而是自己不断地扩展万物一体之仁,使之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止于至善”也不再只是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程度,而且也是在家庭、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实践万物一体之仁到最完美的程度。这样,《大学问》不仅展示了万物一体的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突出地位,而且将这一观念的内容充分地展现出来。王守仁实际上把诸如忠、孝、悌、礼、义这些儒家的道德理念都归结为万物一体之仁,表现出以仁的观念取代“礼义”观念的倾向;又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夫,变成“致良知”、“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一事,所有这些表明,在《大学问》中儒家仁的观念获得了重大发展。

仁的观念原先带有明显的宗法主义色彩,如《论语》讲“孝悌”为仁之本,而孟子则将仁规定为“亲亲”,说仁之“实”是“事亲”。就此而言,仁作为一种爱,是相当狭隘的情感。但是,万物一体之仁的观念把仁爱的范围扩大到了最广大的地步。文中“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虽然其中仍有纲常观念和迷信思想,然而,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它显示出一种最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爱思想,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它甚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连鸟兽草木也要加以关爱,反对人类摧残生物,破坏自然环境,这些论述可以视为现代人发展生态哲学、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资源,应该加以珍惜和发掘。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瘗旅文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 王守仁《泛海》的诗意 《王守仁传》读后感1000字 王守仁《瘗旅文》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守仁《象祠记》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守仁《尊经阁记》原文、翻译及鉴赏 王守仁《象祠记》译文与赏析 王守仁《答徐成之(壬午)》原文注释与鉴赏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