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苏轼《晁错论》译文与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5 10:05:12

晁错论

北宋·苏轼

【题解】

晁错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政论家,曾担任景帝的御史大夫。鉴于当时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他便向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景帝采纳而实行,结果激起了吴、楚等七国借口诛杀晁错而发动的叛乱。景帝只好杀晁错“以谢天下”。本文是苏轼总结晁错削藩失败的教训,得出晁错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也就是“自祸”,而非景帝之过错。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65],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66]。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注释】

[65]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66]狃(niǔ):习以为常。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难处理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不可预测的危机。眼看着事情发生变化,却不去想办法解决,恐怕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一开始就用强制的手段解决这些隐患,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了社会表面的安定,而不会信任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志士、杰出的人物,才能不怕艰险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以求建立功勋;这本来就不是那些希望在短时期内获得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原文】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责天下之祸,必集于我。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有以取之也。

【译文】

天下安定太平,突然无缘无故引发灾难;要做到我能发起它,我又能解决它,然后才能在天下人面前有话可说。如果事到临头却想循规蹈矩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责任,那么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自己了。当年晁错忠心耿耿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各国诸侯王的势力,山东诸侯王合力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曾洞察到他们的险恶用心,就错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人都替晁错惋惜,认为他太尽忠朝廷反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被杀也是他咎由自取啊。

【原文】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67];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68],是以得至于成功。

【注释】

[67]溃冒冲突:洪水冲破堤防,横冲直闯。突,水势奔腾。

[68]徐:缓慢,这里有从容之意。

【译文】

自古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仅有超出世俗的才能,同时也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理洪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把黄河的水疏导到大海中去。当他的治水功业尚未完成时,也存在堤坝被冲毁、洪水横冲直闯那种可怕的灾难。只有他事先预料到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灾难来了也不惊慌失措,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原文】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译文】

以七国诸侯这样强盛的势力,想骤然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反抗,这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在这个时候不为国家捐躯,不为天下人站到抵挡大难的前列,消灭吴、楚等国的力量,却只为保全自己着想,怂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留守后方。那么引发七国叛乱的又是谁呢?自己既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由此而来的祸患呢。亲自出征是极其危险的,而留守后方则是很安全的,你是引发这场祸乱的罪魁祸首,却选择留守后方,把极其危险的事推给皇上自己去担当,这就是忠臣义士感到愤怒而无法忍受的。

【原文】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69],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注释】

[69]淬砺:淬,把刀烧红放入水中使之坚硬。砺,把刀磨快。这里是操劳的意思。

【译文】

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这个人,晁错也不会幸免于死的。为什么呢?因为晁错想留守后方,却让皇帝亲自出征。从情理上说,皇帝对此已经很难忍受了,加上许多大臣屡次讨论晁错的错误,所以袁盎的谗言就发生了作用。如果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的任务,昼夜练兵,做好防守东边的准备,也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帝就会依赖晁错而不会畏惧,就算有一百个袁盎,他们能找到离间君臣的机会吗?

【原文】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译文】

唉!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丰功伟绩,就不要为保全自己考虑。如果晁错自己率兵讨伐吴、楚,未必就不能成功,就因为他只想着保全自己,而使皇帝不高兴。奸臣这才能够乘隙而入,晁错保全自己的计策,正是他遭到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评析】

从本文可知,汉景帝为巩固中央集权,采信大臣晁错的建议,致使引发了“七国之乱”。由于七国的压力和袁盎等人的谗言,景帝诛杀了晁错。有关晁错之死这一历史悲剧,传统的观点多是为晁错惋惜,认为他忠心耿耿为汉室效忠效力,反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却提出了与世人迥异的观点。文章开头先阐述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反复阐明了用不同的手段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想成就功业的仁人志士,应该既能“发”也能“收”,进而引出对晁错历史功过的评判。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分析了晁错的失误。作者提出,“立大事”要有政治预见性和妥当的处置措施,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要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最后作者还以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迹为例,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人格,也进一步指出晁错操之过急,有发起事端之谋,却无平息动乱之勇,反而为保全自己推卸责任的举动,真可谓“自取其祸”。

文章观点新颖,一改世俗的看法,令人信服。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史论文章。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人生有味是清欢作文800字 探访苏轼作文800字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600字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意思及赏析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思及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意思及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的意思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的意思及赏析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