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乔莱《游七星岩记》原文,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5 08:43:48

乔莱:游七星岩记

乔莱

出桂林城东门,渡漓水,有山七峰并峙,曰七星岩。,岩出山腹,土人结阁其上。由阁门入,始黑,已而有光。行数十步,石室空明,可容千人。

其西有洞曰栖霞。洞门轩豁,巨石磅礴,可级而下。然炬入其崖,若风生波起,鱼龙出没者,曰龙门。岩东若户牖者,曰天门。石累累垂,若来禽、青李、梨栗、荔枝之属,曰花果山。峰回岫复,若岛若洲,若溪若墅,若烟云变幻者,曰须弥山。石圆如柱,高十余丈,径丈,如良工雕锼,瘿攒波蹙,细比毛发,或曰可推而转也,曰转轮藏,有石临潭水,状如网,曰银丝网。白石平布,阡陌分焉,清泉渟蓄其中,曰仙人田。其曰佛、曰仙、曰磬、曰床、曰犀、曰象、曰狻貌、驼、虎及珍禽、异卉之类,皆形容肖似,殆不可状。洞深四里余,将千转。其石或陂陀偃伏,或崭削倾欹。石笋林立,乳凝沍如雪。其水或细流清浅,或潭深数百丈,投以石,久之乃有声。其径或平旷,或崎岖。或伛偻以入,洞穷乃明,曰东方明。

后洞曰冷水岩。泉水注石桥下,洑流入江。洞中多歧路,皆由冷水岩出,一名曾公岩。宋人刘谊记曾公布得岩于榛莽间,构长桥为游观地,是冷水岩自布始辟也。《虞衡志》曰:“栖霞洞在七星山,食顷多岐,游者畏迷途不敢进,或云通九嶷。”是南宋时栖霞洞尚未与冷水岩通也。元人潘仁称桂林岩洞,以刘仙、白龙为最,似亦未穷七星岩之胜者。明胡直、袁袠、董传策皆有文纪其胜,亦未言辟于何人何年也。

余游者数矣。灵踪幽境,诡状殊形,非余之文所能述,聊指其略,告后之游者。

【赏析】

七星岩位于桂林市东普陀山西侧。因普陀山由七个小山峰并列而成,形似北斗七星,故此得名。又称栖霞洞、碧虚岩。是桂林一个著名的风景点。 自隋唐以来,一直是骚人墨客流连题咏的地方。乔莱这篇游记,是多次游览七星岩,经过仔细观察,认真体验,反复研究前人作品之后写成的。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及生花妙笔,写出了七星岩内千恣百态的奇观。

赏景,总是伴随着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作者正是凭着自己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来命名七星岩内的景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命名是赋予景观一定的个性,使它们更容易为人们所认识和观赏。从入洞门开始,作者就给各种景观题上了一系列的名字,从火炬的光中看到两壁,“若风生波起,鱼龙出没者,曰龙门。岩东若户牖者,曰天门。石累累垂,若来禽、青李、梨栗、荔枝之属,曰花果山。峰回岫复,若岛若洲,若溪若墅,若烟云变幻者,曰须弥山。石圆如柱,高十余丈,径丈,如良工雕锼,……曰转轮藏。有石临潭水,状如网,曰银丝网。白石平布,阡陌分焉,清泉渟蓄其中,曰仙人田。”这是作者从洞内连续不断的景物链条中“分割”出来的群体景观,是作者联想和想象的结果。

那些千奇百怪的单个石头,作者也赋予它们以生命,把它们看成是佛像,是仙翁,是犀牛,是大象,是狻猊,是骆驼,是猛虎,以及珍禽异卉之类,“皆形容肖似,殆不可状”。琳瑯满目,美不胜收。四里多深的岩洞,无处不神奇,无物不动人。“其石或陂陀偃伏,或斩削倾欹,石笋林立,乳凝沍如雪。其水或细流清浅,或潭深数百丈,投之石,久之乃有声。其径或平旷,或崎岖,或伛偻以入。”千变万化,多采多姿。处处引人入胜,发人遐想。

从宋元以后,描写栖霞洞景观的作品不少,计有宋代的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元代潘仁的《刘仙岩记》、明人胡直的《游七星岩记》、袁袠的《桂林游记》、董传策的《桂林诸岩洞记》等。它们或详或略地记述了栖霞洞的景观,但象乔莱这样详尽而生动的描绘,颇为少见。可以说,乔莱的这篇游记,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导游辞,也是一幅具有浓郁审美体验的绚丽画卷。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墨子《非乐·下》原文注解与鉴赏 荀子《礼论篇》原文,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注释,译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廉政用典名句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立德用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 《古代兵法散文·三国两晋南北朝兵法·三国志》原文鉴 《汉魏六朝散文·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鉴赏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