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麟解
唐·韩愈
【题解】
获麟,相传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在西部大野狩猎,叔孙氏的御者子鉏商获麒麟,以为不祥。作者在文中通过对麒麟的述说,委婉地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人才不被赏识和理解的感慨,以及对圣明之主的幻想。
【原文】
麟之为灵,昭昭也[126]。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127]。其为形也不类[128],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注释】
[126]昭昭:知道,明白的意思。
[127]恒:常。
[128]不类:不好归类,不伦不类。
【译文】
麒麟是灵兽,这是众人皆知的事。《诗经》里有歌颂,《春秋》里有记载,它还间或出现在各种传记和百家之书中。即使是妇女和小孩,也都知道它是吉祥的象征。但是,麒麟作为一种动物,不能在家里畜养,世上也不常见。麒麟的外形也不同于其他动物,不像马、狗、猪、豺狼、麋鹿那样好归类。既然这样,即使有麒麟出现,也不知道它就是麒麟。
【原文】
角者吾知其为牛也,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为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129]。
【注释】
[129]宜:应该,可以。
【译文】
看到长角的,就以为它是牛,看到颈上长毛的,就以为它是马。看到像狗、猪、豺狼、麋鹿的,就以为它是狗、猪、豺狼、麋鹿。唯有麒麟我不能辨识,因为不能辨识,所以看见麒麟时把它视为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
【原文】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之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
尽管如此,麒麟的出现,必定有圣人在位掌权,麒麟是为圣人而出现的。圣人是一定能够辨识麒麟的。这样看来,麒麟果真不是不祥之物啊。有人说:麒麟之所以是麒麟,是因为它的德行而不是外形。如果麒麟出现在圣人不在的时候,那么麒麟被视为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
【评析】
文章借“不祥”二字,开篇就点明麒麟是吉祥的象征,肯定了麒麟的存在;接着写麒麟不同于其他动物,若不被辨识就会被视为“不祥”;然后写麒麟之所以为麒麟,是依靠其德行而非形貌,更让人难以辨识,也更易被视为“不祥”。
本文名为写麒麟,实则自喻,着重说明麒麟出不逢时,不为世俗所辨识、认同。暗喻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同时也反映了杰出人才非但得不到赏识反而遭受歧视,含蓄地表达出自己无可奈何的辛酸与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