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姚鼐《游媚笔泉记》原文,赏析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1 09:04:51

姚鼐:游媚笔泉记

姚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人。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荫,山风卒起,肃振崖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赏析】

姚鼐是清中叶“桐城派”古文大家。作为安徽桐城人,家乡的山水在他的笔下时有描绘。桐城县西北有龙眠山,山势绵亘起伏,岩壑深秀,有青布潭、碾玉峡、椒园、媚笔泉等名胜。本篇记叙的就是他沿龙溪入龙眠山直至媚笔泉的一次游踪。

文章名为《游媚笔泉记》,作者没有把重心放在对媚笔泉的细致描写上,而是紧紧抓住一个“游”字作文章,记叙他从县城到媚笔泉一路经过的见闻,这是游记的一种写法,即“移步换形”法,其突出的优点在于展现幅度宽,画面大,能将多种多样的美景组合成一幅山水长卷。

开头一段,文章只字未提媚笔泉,而是写桐城西北的形胜。这看似闲笔,但却非常重要,想“游”媚笔泉,必须知道它处在哪个方位。然后一路写来,写山势延至县城,山崖矗立,如同屏障,似乎无路可通了,只有龙溪之水,弯弯曲曲从地山崖中流了出来,那么,沿龙溪而游媚笔泉,就在情理之中了。

“步循溪西入”,这是出游的第一步,这段路程有“十余里”,一路上可看到奇石异树,可听到溪水声和子规的鸣叫声。联系到本段第一句所交代的“三月上旬”的出游时间,似乎看得出,春天的气息感染着游客。“复西循崖可二里”,这是出游的第二步,方向不变,但由“循溪”改为“循崖”了,山石自然更多,“连石若重楼”,可见山石多而险峻。“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直到这时,作者才写到此“游”的终点“媚笔泉”。媚笔泉究竟怎样秀丽,文章也未加细致描绘,仅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两句,看来,此泉也很一般,无非石上一圆池而已,但接下来,作者又写左学冲正在池侧平地造室,大有隐居此地之意,并邀客饮酒,兴致很高。景观再美,无人观赏也显不出它的美丽,泉水再清,没有文人学士砚墨醮毫,恐亦难为“媚笔”雅称,这就是作者略泉而写人的缘故。

用“移步换形法”写游记,很容易流于一般的记叙,成为一篇“流水帐”。这篇游记仅三百余字,但所记游媚笔泉一路的见闻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缘于作者能够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予以形象刻划的艺术效果。如写潭中大石,谓之“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比喻可谓生动贴切;又如写山石之高,用“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形容,效果甚佳;再如写石罅生大树,谓之可“荫数十人”,用一个数量等级说明树的大小,将这一奇景凸现于读者眼前。

桐城派诸家素来讲究文字的简洁,本篇不例外。从句式结构看,短句多;从用词看,增减一字不可。有些字、词用得既简洁又形象,如“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一个“翼”字,把山石高峻的形状传神地形容出来。再有,文字含蓄,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如提及宋代画家李公麟居所“垂云沜”,文章用两次“或曰”介绍两种说法后就不再写了,而转写“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山石高峻,却有这样一块平地,加上一棵古树,古风犹存,这正是作者所认为的“垂云沜”,究竟是否?作者不言,由读者去判定吧!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原文+赏析 袁随园君墓志铭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姚鼐)翻译 9.姚鼐先生 姚鼐《岳州城上》原文+鉴赏 姚鼐《金陵晓发》原文+鉴赏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