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注解与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0 11:29:1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以刎颈之交。

〔注释〕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宦者令缪贤舍人:宦者令,宦官头目。缪(miào)贤,宦者令的姓名。舍人,没有职事的门客。遗(wèi):送给。幸:得宠。束:捆绑。肉袒(tǎn):解衣露膊。质:承接刀刃的铁座或木座。不:同“否”。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美人:指宫中妃嫔。瑕(xiá):赤色小斑点。却立:退立。负:依仗。驩(huān):欢。斋戒:古代在祭祀前洁身独处,不吃荤食。列观(ɡuàn):普通的台观,指章台。倨(jù):傲慢。睨:斜视。有司:主管官员;案图:察看地图。度(duó):猜测。广成:邑里名;传(zhuàn):宾馆。褐(hè):粗布。衣褐:穿粗布衣服,打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径道:小路。亡:逃走。坚明:坚守;约束:信约。间:从小路。镬(huò):锅子。嘻:惊讶、愤怒时发出的声音。渑(mǐn)池:在今河南省。盆缻(fǒu):盛酒浆的瓦器,秦地也用作乐器。不怿(yì):不快。为寿:作为献礼。竟酒:终席。不忍:不能容忍,受不了。宣言:扬言。

(施忠连)

〔鉴赏〕

本文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三件历史事实,歌颂了战国后期赵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的卓越的品质和才能,为古代社会树立了一个全身心报效祖国的理想形象和精神。

根据司马迁的描述,蔺相如具有如下可贵的品质和才能:

他急国家之难,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承担重任。秦国派使臣来提出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赵国朝廷上下人人都知道秦国包藏祸心,谁也不敢出使去回复秦王,唯恐办不好不是为秦国所害,就是获罪于赵王。但是蔺相如在奉召进殿获悉朝廷的两难处境后,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相当棘手的使命,并且保证不得城则完璧归赵,大有为公事而勇于赴难、履险如夷的气概。

他富有智慧,见识超群,善于分析形势,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决断。在赵王初次召见时,他就对事件洞若观火,并且三言二语揭示了事件的要害所在。入秦后,他一再激怒秦王,但终于安然无恙,这同他对当时天下形势的正确判断相关,他知道赵国在实力上虽弱于秦,但战略地位重要,朝廷上下同心同德,因此深信秦不敢轻易犯赵。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撰《论蔺相如完璧归赵事》一文,指责他不该激怒秦王,说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这种非议是没有根据的,完全忽视了他洞察当时列国对峙的形势和秦王心理这一重要因素。当秦王获悉璧已归赵后曾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我们有理由相信,蔺相如是会估计到秦王有可能采取这种态度。

他遇事沉着冷静,灵活多变。在秦国宫殿中当秦王与群臣和妃嫔传看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冷眼观察着形势,发现秦王没有以城易璧的诚意,就当机立断,改变原先的打算,先是以巧妙的办法要回玉璧,然后设计拖延时间,同时暗地派人把璧送回国内,最后坦然面对秦王的反应。

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这在文章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看起来他出使秦国前就作了要牺牲的思想准备,因此后来面临艰难情势,他都能从容应对,毫不惊慌。他在秦宫殿中为了不让秦国卫士夺回和氏璧,手举此璧,正气凛然,表示要与璧同归于尽,迫使秦王答应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廷。他清楚地知道在秦王接受他提出的交璧条件之后再把璧送回国内,这是戏弄秦君,其罪当诛,但他置生死于度外,坚持这种做法。在秦王殿中,他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在渑池会上,面对秦国如狼似虎的甲兵,他奋不顾身,强迫不可一世的秦王低下高傲的头,为赵王击缻。这种蔑视死亡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征服了秦国君臣,赢得了世世代代无数人的敬仰。

他在外交斗争场合非常善于辞令,讲述己方的立场和要求时,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句句掷地有声,极富雄辩,同时又言辞恳切,合情合理,尊重对方的立场和尊严,为他们留下退却、回旋的余地,以至于对手难以反驳、提出不同的意见。

他心胸宽广,顾全大局,能忍辱负重,团结同僚。后来他因功被拜为上卿,位居老臣廉颇之上,廉颇多次扬言要羞辱他,而他则尽量回避,不与廉颇争胜,以至于他门下的宾客都觉失了脸面,想离他而去。蔺相如在廉颇的挑衅面前一再忍让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因为即使普通人也十分爱护自己的荣誉,经常有人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何况一个身居高位的有功之人,怎能容忍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对自己的轻视和羞辱?但是蔺相如豁达大度,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终于以自己的高尚的人格感动了廉颇,两人和好如初。当然蔺相如隐忍也是出于平日对廉颇的敬重和了解,深信他终究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翻然改悔。

司马迁以浓墨重彩描绘蔺相如这些优秀品质,意在突出蔺相如身上一种崇高的精神,即以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为重,为此他殚精竭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顾及自己的荣誉和尊严。他在秦王殿中和渑池会上的英勇行为所闪耀的正是他的爱国精神的灿烂光辉。他巧妙而周到的应对、精彩的言辞所反映的智慧正是从他对祖国的忠贞之心激发出来的。当然,正是由于考虑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才会一再退让受辱。

宋朝学者杨时曾经提出蔺相如不值得为一块玉璧而冒死犯难,朱熹弟子黄义刚则主张蔺相如“以待廉之术待秦”,说蔺相如“以匹夫之勇,恃区区之赵而斗强秦”,他是侥幸获得成功。(见《朱子语类》第134卷“历代”)清朝中期文学家梅曾亮甚至突发奇想,设想蔺相如应当说服赵王把和氏璧拱手送给秦使者,甚至也不要接受秦国回赠十五城的提议(见《柏枧山房诗文集·论蔺相如返璧事》)。所有这些异议都表明这些人不明白国家的荣誉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司马迁所塑造的爱国主义典型的重大意义所在。朱熹曾经说过:“和氏璧也是赵国相传以为宝,若当时骤然被人将去,则国势也不振。”(《朱子语类》第134卷“历代”)可见,朱熹的见识远远胜过以上数人。

清初作家李渔特别佩服蔺相如感化廉颇的人格,他评论蔺在廉面前的退让,说“于此而能自屈,可谓屈人之不能者矣”,但是他进一步提出,“相如非能自屈,乃深于屈人者矣”(《李渔随笔全集·论蔺相如屈于廉颇》)。这种说法很有见地。蔺相如深通使人屈服之道:对强秦,他靠赵国朝廷的团结和自己的不辞万死的精神征服对手;对廉颇,他深知老将军以国事为重,凭自己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和忍辱负重的做法就能赢得对方的服膺。总之,蔺相如深信爱国主义精神是战无不胜的。

西汉中期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蔺相如的事迹仍然广为人知,受到人们的敬仰,当时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是由于崇敬他而改名。司马迁这篇不朽的传记则更使蔺相如的形象光耀千古,它对于培育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史记》读后感800字 《史记》读后感1000字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后感800字 读《史记》有感450字 《史记》读后感350字 《史记》读后感2000字 读《史记》有感800字 《史记》读书笔记400字 《史记》读后感300字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