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古文名篇鉴赏 >

学而·《论语》原文注解与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10 09:40:32

学而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习:温习、演习、实习。说:通“悦”,欣喜、愉快的意思。朋:同类,志同道合者。一说这里指的是弟子。愠(yùn):怨恨。君子:有德者。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音tì。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和讨人喜欢的脸色。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èn)。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道:治理。乘(shèng):兵车。千乘之国,春秋时大国。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违农时。汎(fàn):同“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尊重贤人。易色:不重容貌。慎终:谨慎地对待送终之礼。追远:追思久逝的祖先。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求之:主动求得的。与之:别人告知的。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观念去做。复:实践诺言。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来匡正自己。无谄:不谄媚于人。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奥》。

(夏乃儒)

〔鉴赏〕《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论语》每篇分列若干章。看似散珠,无所贯串,然而《论语》的“论”字,就含讨论编次的意义。其编次的意图,通过研究文本,还是可以解读的。

以首篇为例,历代研究者不断寻绎篇中各章之间的关联。南宋朱熹认为此篇“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朱子语类》卷二十)。他并且认定该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集注》)。清代崔述也认为《论语》首篇之大义为教人“学为仁而已矣”,“故首章言学,次二三章即言仁也”(《论语余说》)。

《论语》首篇开宗明义就记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的确不是偶然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孔子一生为人,乐于学而勤于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并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他还教育弟子要“笃信好学”(《泰伯》)。他最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这也是孔子的自勉。

另一方面,强调孔子论学是达到“仁”的境界的重要条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畴也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最高道德原则。这不免使人有难以企及的神秘感。所以众弟子问“仁”颇多,孔子的回答也因人因时而异。然而孔子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学”求“仁”,以“知”达“仁”的这一观点则是始终如一。他还告诫弟子:要想成为仁人君子而不努力学习,“其蔽也愚”(《阳货》)。

以“学”求“仁”,有一个由浅入深、就近至远的过程。读者在琢磨本篇所蕴含的孔学这个观点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个是基础道德和道德理想境界的关系。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孔子学生有子所说,孝悌为“仁之本”。一个人如能做到“入则孝,出则弟”,那么推而广之,进一步达到“汎爱众”,既欲立己,又能立人,可以推断他最终达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不可能。强调孝悌这一基础道德自然是传统社会的要求,但是只要存在家庭,敬爱父母兄长这一美德就必须大力提倡。对于孔子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近人常有争议。如果把它放在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来思考,那么就容易理解了。在古代社会里,父辈老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既是生产经验的传播者,又是道德思想的教育者,也是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者。告诫子辈不要轻易地改动乃至否定父辈长期积累的经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个是“诚信”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提出。本篇有多章谈论诚信问题,应予关注。“信”这一伦理范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贵族以此处理上下等级关系,所以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对上讲诚信。孔子对诚信思想有很大的突破。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必须“谨而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这里的“信”,已拓展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讲的“信誉”,不只是对上而言。这在当时是一种新思想。所以弟子们感到很新鲜,纷纷阐述自己对“信”的理解。如本篇中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曾子更是把“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在孔学中,“信”与“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最高道德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

本篇的重点是论学论仁,以学求仁,而最后几章又辑入论礼的内容,论述了礼的功用问题,“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礼”的制度的执行,要达到在思想情感上和谐、在行动上恰到好处为最佳。本篇还讨论了“恭”与“礼”的关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提出了“富而好礼”的观点,认为“富而无骄”固然不错,但远不如“富而好礼”层次更高。礼与仁的关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问题。本篇尾段引入这一问题,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论述将在第三篇《八佾》中展开。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墨子《非乐·下》原文注解与鉴赏 荀子《礼论篇》原文,翻译 《满井游记》原文,注释,译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廉政用典名句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立德用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 《古代兵法散文·三国两晋南北朝兵法·三国志》原文鉴 《汉魏六朝散文·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鉴赏

推荐热门文章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敬民用典名 《汉魏六朝散文·陶渊明·自祭文》原文鉴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鉴赏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节选)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归有光《宝界山居记》原文,赏析 范成大《重九泛石湖记》原文,赏析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任贤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