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时候起,我们家过端午的习俗与其他家庭也一样:吃吃粽子,挂挂艾叶,看看赛龙舟等。
我特别要一提的其实就是吃粽子。从小到大,我都极爱糯米制品——如汤圆一类就一直是我喜爱的食物。而我们家与其他家庭不同的是我拥有一个能干的姥姥。她做出的食物种类繁多且味美。所以每逢端午,她便会挽起袖子,会为全家人包这美味而又极传统的食物——粽子。
粽子的制作说易不易,说难不难。需要的食材大概如下:糯米,香肠,腊肉(咸肉或新鲜肉即可),生抽,碱(食用),粽子叶,捆扎绳等。大概步骤如下:一,将新鲜肉与生抽搅拌和匀,放在一旁。二,将粽叶与米清洗干净之后把米里的水控干,加适量的碱与米和匀。这时发现雪白的米变成了略黄的颜色。三,将粽叶窝成漏斗状,放一勺糯米在粽叶中,后置一块腊肉和一块香肠于其内,再用糯米将其覆盖。四,拉住粽叶一端盖住装满糯米的口后把多余粽叶弯道粽子一侧。五,最后将粽子用捆扎绳捆好。下锅一小时零十分后便可出锅。
粽子的那一股清香便就在屋内飘荡。那是一股粽叶的清香与腊肉的醇香混合而成的味道。每当姥姥开锅后总会迫不及待地拆下一个粽子递给我尝尝。
她先将粽子完整地剥在碗里,然后用筷子在棕身上戳几个小孔;一边戳一边像是自言自语道:“煮透了,煮透了。”
一般人的粽子是做不出这种味道的。这味道与商场货架上所整齐摆放的“商品棕”的味道是截然不同的。家里做的粽子更有一种自然的味道,饱含着家人对你的爱的味道,是“商品棕”那样用冰冷机器所高效扎出粽子不一样的味道。
小时候姥姥会把粽子送给各种亲戚朋友,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句:“好吃!”。姥姥现在虽然依旧在包着一样的粽子,可包粽子的不再是往时那双细嫩白皙的手了。因为姥爷的恶疾,姥姥也越来越辛苦劳累,手也因过度操劳而变得粗糙、有了裂痕。
那些裂痕也即将变成我们这一代与姥姥那一带之间的鸿沟了。我们不再会包粽子,只会掏腰包去购买冰冷的“商品棕”了。
多年后,端午依旧洋溢着棕香,但那棕味,却已经没有了家人满满的爱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