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名著摘抄 >

贫穷的本质经典语录

作者:安慈  时间:2022-01-20 15:54:05

【作品观点】

1、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公,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不会向他们咨询想法或计划。

2、穷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做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3、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4、一般来说,童年摄取充足营养的人,都会长得更高大、更聪明。

5、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世能力。

6、总体来说,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

7、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8、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

9、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10、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这些东西被统统装进了一个大方便袋。

11、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12、在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结果令人震惊。无论我们在哪儿提出这个问题,穷人最常见的梦想就是,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政府职员。

【关于贫穷的几个认识误区】

人们通常会对穷人、贫穷有一些习以为常的看法,比如穷人常常会吃不饱、喜欢免费或廉价的物品、一旦有机会就会迫切地想摆脱贫穷。但其实并不是你以为的。班纳吉和迪弗洛经过多年、多地的调查,得出了许多令人吃惊的结论——人们上述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

带着偏见去对待贫穷,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办法,不会显示出针对性,更像是针对穷人——尽管施以援手的人根本没那么想过。鸡同鸭讲大量存在,形成了消除贫穷的障碍。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贫穷,究竟有哪些已经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呢? 

1.穷人真的吃不饱吗?

卖火柴的小女孩走在冬夜的大街上,划亮的第一根火柴里出现了炉子,第二根火柴里出现了烤鹅。可见穷人最迫切之事就是满足温饱。也许在我们看来,吃饱幻灭在小女孩的火柴梗里,这不是一个梗,而是辛酸的存在。但两位作者给出了相反的图景。

他们说,至少就食品储量而言,今天的世界有能力让每一个人都吃饱。这不同于几百年前的欧洲,当时农作物歉收,于是社会以牺牲某些人为代价,让一部分人能吃饱。所以很多女性被以女巫的名义杀死了。

在印度进行的调查显示,那些认为自己吃不饱的人,已经从1983年的17%下降到了2004年的2%。来自菲律宾的价格数据显示,即使是在99美分这个标准线下的人们,也能买得起提供足够卡路里的食物。两位作者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说,除了制度问题,现有的粮食供应不会导致饥饿。

在饮食方面,也存在“贫穷陷阱”一说,即穷人因为吃不好,身体越来越弱,就越来越无法胜任工作,进一步导致贫困状态的加剧,陷入恶 性循环。但在两位作者看来,即使是非常贫穷的大多数成年人,也处于“贫穷陷阱”地带之外。

穷人在饮食方面的问题,或许不在于食物的数量,而在于质量。一定程度上,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是口味如何,而不是价格与营养价值。不考虑价格,使得即使相应食物价格下降,或者穷人在得到补贴时,也不会增大这些食物的购买量,而把钱花在其他地方。这就使得提供给他们的食物援助失去效果。

而不考虑营养价值,恶果主要体现在孩子身上。来自肯尼亚的研究表明,童年时期持续得到抗蠕虫药片达两年的孩子,在青年时期挣的钱会比只得到一年药片的孩子多20%——营养提高生产力,反之亦然。

更多的、理智购买的食物,可以让穷人及其子女的生活更成功。从营养着手,对儿童以及孕妇进行直接的营养投资,可以在不增加花费的基础上,使贫穷的局面大为改观。只不过,这需要付出相当长的时间代价。很多时候,人们认为穷人吃不饱,是因为没钱买食物,所以只需要廉价的粮食,这注定了粮食政策将走向错误之路。

2.穷人就没有其他欲望了吗?

班纳吉和迪弗洛发现,穷人会将很多的钱花在食物以外的地方。

两位作者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遇见过一个男子,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会拿来做什么。对方说买更多的食品——好像吃不饱似的。然而作者们在他家里发现了电视机和DVD机,就问他,为什么吃不饱还要买电视机。答说,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都有需求。即便是穷人,其首要选择也是让生活少一点乏味。在印度乌代布尔,极度贫困的人也会将14%的预算花在节日上。在墨西哥,人们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是最低的。而刚才提到的摩洛哥人,他并不是赊账,而是存了几个月钱后买的电视机。可能就在同时,印度的一些母亲已经提前十几年攒钱,为女儿准备婚礼了,尽管她们所买的只是一些小首饰或不锈钢水壶。

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把很多钱花在婚礼、丧礼等场合。有时候,这出于面子的压力。在南非,一次葬礼可能要花掉一个家庭四成的年收入,孩子可能为此辍学,其他一切也都越来越糟。面子值多少钱一斤,在这些地方明码标价。

所有人都一样,有相同的弱点和欲望,只不过,对穷人来说,欲望造成的后果总是影响巨大。

3.免费的东西就会引起穷人的兴趣吗?

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认为,在健康方面也存在“贫穷陷阱”,但外界可以帮助穷人逃离,只需要给他们“梯子”,并在梯子的另一头挂上一些“好摘的果子”。萨克斯所指的办法,其实就是用钱,以降低穷人的成本付出。班纳吉和迪弗洛指出,萨克斯的观点存在缺陷。

他们的调查呈现了许多问题:

为什么母乳喂养无须任何花费,但全世界仍只有不到四成的婴儿得到6个月的母乳喂养?

为什么每个月只需要付0.18美元,就能净化饮用水,而赞比亚只有10%的人选择这种方式,尽管他们每周都要为食用油花费上1.1美元?

为什么社会提供了免费的蚊帐,也不能保证更多的孩子睡在里面,躲避疟疾的侵害?

为什么穷人宁肯花钱进行昂贵的治疗,也不愿意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预防?

现实中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即人们似乎更愿意利用花了很多钱获得的东西。两位作者提及一本叫《白人的负担》的书,说其中提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人们把补贴的蚊帐当作婚纱、把避孕套当作气球、把马桶当作花盆。

那么人们是不是认为,廉价的东西没有价值?

两位作家随即严谨地做了一个自我否定,他们通过肯尼亚一个非政府组织的调查发现,花钱买下蚊帐的人和免费得到蚊帐的人,其使用率没什么差别。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廉价的帮助失去了效力?

前述已经提到,对未来的期望是穷人生存的支柱。

有时候穷人之所以坚持错误的观念,是因为当他们感觉无能为力时,会自动走上那些提供更多希望的途径,而这恰恰是那些错误的观念最善于呈现的;同时,解救贫困的服务者往往以为,廉价是穷人最需要的,这成为施救者和被救者最根本的分歧所在。

因此,前述提到的造成贫困的五大原因,有其中两个在这里形成了合力:缺乏信息与失去信念。

应该帮助穷人意识到,帮扶者提供的不是廉价,他们提供的是有很多其他好处的服务,只不过服务本身是廉价的。这需要让穷人了解到足够的信息,知道好处究竟是什么,并且知道这些好处能给他们带来希望。

【穷人的错误观念】

除去制度缺陷、社会对贫困的误读,穷人本身也存在问题,阻止了对贫穷的摆脱。绝大多数都是观念上的,涉及健康、教育、储蓄等多个方面。这些观念问题有的源于长久形成的社会习俗或压力,有的是被外界条件限制住,长成了范制葫芦,还有的则产生于人体内奇妙的心理变化。

错误1:养儿防老,越多越好

很多穷人都会将孩子看成未来,是一种经济保障、存储产品,甚至是福利彩票。养儿防老是他们的观念。

班纳吉和迪弗洛认为,富人很少考虑这些,因为他们有社会保险、共有基金、退休计划,以及其他安度晚年的方式。很多美国人不会考虑养儿防老,因为有效的社会保险和医疗制度,能够确保他们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都能得到照料。穷人只能倚仗孩子,在他们成年后,无论是提供物质还是人力,都会是反哺。

来自印尼西卡达斯贫民窟的帕克·苏达诺告诉两位作者,他有9个孩子,并为此感到快乐,因为其中几个孩子混得不错。虽然他的一个孩子患上了抑郁症且失踪了,可他觉得还有8个孩子可以依靠。超生游击队父亲把最小的孩子送去读书,认为这是很值得的下注。

孩子越多,物质负担越重。中国在开始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少要了一个孩子的家庭,储蓄率提高了10%,而三十多年来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增幅达到了33%。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生育率下降导致的结果。

对穷人来说,孩子越多,出问题的概率也越高,他们也能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同样寄希望于彩票中奖的几率也会提高,“海南岛”、“吐鲁番”和“少林寺”都可能是金矿,因此尽管前路灰暗,他们仍不得不这样走下去。

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是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或者让不断发展的金融业提供足够的退休金,使人们不再觉得有必要去生那么多孩子。

错误2:教育也是投机

班纳吉和迪弗洛曾经在印度的贫困地区组织过一次活动,请来一些家长,让他们从各种杂志里剪下一些图片,用图片内容呈现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结果家长们选择的图片大同小异,都是黄金、钻石、名车等等。

马达加斯加640所学校的学生家长里,有超过七成认为,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小宇宙会强烈燃烧,足以得到一份政府工作。在摩洛哥,家长们认为每一年的小学教育可以使男孩在未来增收5%,每一年的中学教育增收15%。

很多家长都会将教育看成获取财富的投资。投机心理让家长对未来的收益与当下的收益进行权衡,如果他们觉得未来的收益值得期待,就会让孩子接受教育,反之就会对孩子上学失去兴趣。

这无形中制造了一条关于期望值的S形曲线,未来与现在的收益相等,是这条曲线的转折点,在转折点以下,就会形成“贫穷陷阱”,越不上学就越穷,越穷就越不愿意去上学。

在这种心态下,家长只会让最聪明或最有可能出头的孩子去接受教育,其余的还不如辍学去谋生。这使得很多孩子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家长有时候不会选择免费的公立教育,而拼命攒钱供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然而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是不分私立公立的,只要它们存在就会误人子弟。

而且,一旦孩子在教育中遭受挫折,比如被学校和老师视作教不好的学生,或者成绩出现波动,都会影响家长以及孩子的信心,让他们失去继续上学的意愿。

这种“贫穷陷阱”本来不该存在,纯粹是家长的错误观念导致的。

错误3:迷信巫医

穷人有着很强烈的改善健康的愿望。

印度乌代布尔的穷人家庭里,有8%的家庭每个月会花5000卢布(购买力平均228美元)参加保健活动,是一般家庭的10倍,还有一些家庭不惜借高利贷来解决健康问题。

但穷人们经常将钱花到错误的地方。

乌代布尔的穷人很少选择公共医疗系统,一个来自极度贫困家庭的人告诉作者,他每两个月去一次医院,去公共医疗机构的次数不到四分之一,超过一半的次数是去私家医疗机构,其余的则求助于博大精深的传统疗法——驱邪。

那些所谓的私家医疗机构,很多是没接受过专业医疗教育的人开办的,当地人称之为“孟加拉医生”,在中国话里,就是江湖郎中。

有的江湖郎中连消毒都不会,印度德里郊区的一个“医生”,在诊所外面挂了一个大鼓,里面注满水,每当给病人用过针头,他就用大鼓里的清水清洗,以示自己的谨慎。结果,他所在的整个村子都被他的“消毒术”传染上了乙肝。

 很多“私家医生”只会滥用输液、吃抗生素或类固醇等手段。穷人们吃了类固醇,会在短期内感到效果不错,兴高采烈地回家,他们根本不知道这类药物会加速面部老化,缩短他们的寿命。

健康信息的缺乏、前述公立医疗系统的不完善,让穷人自行选择了更不靠谱的治疗者。穷人固然有自身的错误,但社会难道不更该反思吗?

错误4:今天花掉的钱不会影响明天

班纳吉和迪弗洛发现,很多穷人不喜欢存钱。

在印度的陈耐市,水果小贩每天早晨要向批发商借款进货,晚上加上利息偿还。两位作者发现,如果他们每天能省下喝两杯茶的钱,很快就可以用自有资金作为周转了。

但他们没有。

在肯尼亚西部,只有25%的农民每年都使用化肥。农民们知道化肥的好处,然而在播种季到来时,他们总是没有余钱去买,因为钱都在丰收季中花掉了。

在不该花的时间和途径上花掉了钱,以至于不能储蓄,这是在很多穷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事情。

两位作者认为,存钱的障碍部分来自于人的心理。

有一个被称为“时间矛盾”的概念,它表明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在花钱问题上,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A、今天花钱的同时,在计划将来省钱。

B、今天买下了“更想要”的东西,却计划明天把钱花在“更合理”的地方。

学者发现,将今天与未来的奖品进行比较时,人脑中关注“即刻奖品”的思维会启动,随即会毁掉人们很多良好的未来意愿。结果,人们把钱花在了很多面前发生的“紧急事件”上——其实只不过是一些有诱惑力的东西而已。于是今天的你我已经没法重复昨天的故事,因为昨天已经透支了。

所有人都会受到诱惑,有钱人只不过不需要担心未来而已,钱多的话,花掉这些还有那些,不影响将来的计划。

穷人则不是,他们可以憧憬未来,可未来多数时候太昂贵,很难实现,那么存钱的吸引力就越来越小,就会花掉,然后离未来又远了一步,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有人善于自我控制,比如肯尼亚一些农民就会在收成时立即购进化肥,进行变相储蓄,因为他相信只要钱在家里放着,准会因为什么事儿花掉,留不住。

有的人需要一点强迫性,比如加入一个轮转基金——民间自发形成的模式,每个人定期向其中存一点钱,大家共用——它能让人更容易地实现远期目标,而且存进去的钱由大家监督,不会被随便花掉。

【进击!穷人的自我救赎】

没有人愿意在贫困生活中坐以待毙,生存本能驱使穷人去做很多事情,试图摆脱贫穷的噩梦。他们的创造力会被激发,灵活多变的营生模式出现在生活里,帮助他们自我救赎。

只不过,现实过于残酷,限制颇多,即使人们有良好的意愿,也未必能实现。自我救赎,很多时候是一场极其艰难的前行。

1.像对冲基金经理那样分摊生活风险

穷人谨小慎微地维持生活,他们不能承担任何遽然的打击,一场病,一笔收入短缺,都会让他们的生活坠入深渊。

当收入减少时,穷人会有下意识的反应,想通过增加工作量进行弥补。如果时局不好,这种做法就没什么意义,因为所有人都在寻找增加工作量的机会,相互竞争使劳动力贬值,工资水平不会上升。

为了减少风险,穷人适于像对冲基金经理那样,把鸡蛋分在不同的篮子里,通过多元化的业务减少风险。砸金蛋是今生奢望了,但真的遇到难题,这些篮子就是他们的幸运52。

两位作者通过对印度孟加拉邦的27个村子调查发现,一般家庭里都有三个成员在工作,会涉及7种职业。

有时人们会采用临时性迁居到城里的方式,增加避风港的数量,在城市里,他们可以打工挣钱。

相信吗?婚姻也会被穷人用作降低风险的手段。一个人嫁到另外的家庭、村庄,就在两个不同家族间建立了联系,其中一方有难,另一方会出手支援。很多农户都会把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地方,不至于断了联系,又可以形成生存条件的差异,避免在同样的灾害中一同挂掉。

2.互助小组:众筹基金,轮流使用

很多穷人生活在同一个村庄或社区中,熟人网络由此建立,不管是出于宗教原因还是种族纽带,都便于建立起互助关系。

村里的一个家庭收成差,或有人失业,其他人出于道德感,会帮他们一把。唯独健康是个例外,可能是费用太昂贵,“因此,将健康问题列在助人为乐的基本道德责任之外,还是说得通的。”

互助行动进一步升级,会形成较为松散的组织。穷人们会找到很多巧妙的办法,组成“储蓄俱乐部”,前述提及的轮转基金就是一例。在一些非洲国家,它有个更形象的名字:旋转木马。

参与基金的人们定期会面,每人每次将相同数量的钱存入共用钱罐,每一次由一个会员拿走钱罐。这很像中国人熟知的“兑汇”,利用全体成员积攒的储蓄为成员提供相对大额的资金,解决燃眉之急。高明的穷人会充分利用这种手段,同时加入数个轮转基金,实现不同的目标。有趣的是,除了提供资金外,会员们的定期沟通,还有助于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建议。

 3.小额信贷:穷人获得起步资金的唯一选择?

银行不愿意为穷人的小额资金提供服务,私人贷款利息又太高,这就给了小额信贷市场成长的空间。

小额信贷不会有暴力的催款手段,放款方式也灵活,同时有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迄今,在全球,这种模式已经拥有了以亿计算的客户。穷人们会利用小额贷款实现一些相对可及的愿望,比如孩子的上学款、做小本生意的起步资金。

有一些声音认为,把钱贷给穷人,会满足他们不切实际的要求。但多家小额信贷机构的记录显示,没有什么人会把贷款花在不必要的开支上。一些小额信贷也会努力确保贷款会被用于购买赚钱的资产。不过,有的小额信贷认为,只要客户能实现长期目标就可以了,因为摆脱贫穷的首要步骤,就是要习惯对长期目标进行规划。

小额贷款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穷人选择这种模式的比例还不够高。

既然是贷款,就要还款。小额信贷在这一点上规范到了苛刻的地步。很多时候,贷款支出一周之后,还款就要开始,对于急需用钱的人来说,这就有点不现实,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款。

对赚钱慢的项目也是一样,借款人很难腾出流动资金给贷款方。

第三种不适于小额信贷的情况,就是借款人需要大量资金的时候,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业的可能性。

“小额信贷精神与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之间显然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因为,企业家精神常常意味着冒险……”

4.创业:有足够的跟进资本,穷人也会催生奇迹

穷人懒惰,不善于未雨绸缪?延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观念就认为,穷人天生目光短浅,所以才会贫穷。

他们显然没看见那些还生活在贫民窟里的、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1982年,浙江绍兴,学过时装设计的女孩徐爱华待业家中,她的父母都是农民,没有现钱供她做点什么。

徐爱华带着个扩音器走街串巷,说可以教小女孩做衣服。她很快招到了100个学生,用她们预交的学费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和布料,开始上课。课程结束后,她留下了几个最优秀的学生,办了一家服装店。

后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这种培训加制作的模式,让徐爱华的生意越做越大,连美国梅西百货、贝纳通等公司都成为了她的客户。

数据显示,穷人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数比例,不比其他人群少。在斯里兰卡的一个帮扶计划中,很多小业主会受邀参加抽奖,中奖者会得到一笔相对较多的商业赠款,而这笔款子的第一回报率会达到每年60%以上,墨西哥也开展了类似活动,回报率甚至能达到每个月10%至15%。

乐观的声音认为,“只要得到恰当的帮助,即使最穷的人也能成功经营一些小生意,并通过这些小生意改变自己的生活。”

只不过想彻底摆脱贫困,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要有扩大生意规模的跟进资本。

穷人的生意在起步阶段,收益率可能很高,每多投入一块钱,就会有不小的回报。但因为总体投资低,所以整体的收益并不高。很多时候,穷人想扩大经营规模,一笔更大的投资或者一种更有力的生产技术,就能让他们跨越驼峰,却囿于现实,再没有发展潜力了。

5.找个稳定工作是多数穷人的希冀

做生意要面临很多风险,哪怕出现一个小问题,都会使穷人失去收入来源。所以,多数时候穷人还要冀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对全球穷人展开的调查中,两位作者问过一个问题:你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最常见的回答就是:成为政府职员。

这代表了穷人对工作稳定的倾向。这也是中产阶级与穷人之间的界限,稳定的工作可以提供足够的教育、医疗支出,更容易获得贷款,对未来保障的期望值显而易见。

穷人会选择向大城市进发,那里提供的好工作机会更多。乡镇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这需要工业基础设施有实质性的改善。

一份稳定的工作,会给心灵带来安宁,从穷人到经济学家,都相信这一点。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甄嬛传经典语录 海边的卡夫卡语录 周国平经典语录 小王子经典语录 小王子经典语录赏析 小王子经典语录 英文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赏析 极品公子经典语录 王小波经典语录

推荐热门作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经典语录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摘抄 墨菲定律的经典语句 《人生海海》经典语录摘抄 优秀的绵羊经典语句 贫穷的本质经典语录 财富自由之路经典语句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经典语录摘抄 亲密关系的经典语句 被讨厌的勇气 经典语录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