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世界名著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

8-3 佛教

发布时间:2023-03-18 09:17:11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8-3 佛教

佛教是印度给人类文明所做的最大贡献。虽然它如今在其故里确已绝迹,但是它成了一种世界宗教。它教派纷杂,信徒相当于基督徒人数的一半。佛教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是一种宗教,而且它又是印度基本哲学的一种表现形态。悉达多又名乔答摩、释迦牟尼、佛陀,他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生于公元前563年,卒于公元前483年或486年。欧洲人觉得这许多名字难以分辨。悉达多是他童年的本名,乔答摩是他的姓氏,释迦牟尼是他作为苦行僧人的称号,“佛陀”是他神圣的称号。他一生招徒传道,指导佛教的组织工作。他的言行记录靠口耳相传的时间至少达一百年之久,但是它们可能是准确可靠的。然而,正如一切伟大宗教的创始人一样,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变得比事实更为重要了。

一条古老的印度教教义认为,世界大难临头时,总有一位神祇要投胎入世来拯救世界。保持之神毗湿奴曾多次下凡。根据正统的佛教教义,释迦牟尼仅仅是一连串的佛陀中的一位佛陀,这些佛陀过去曾多次来到人间,将来还将下凡。释迦牟尼已经多次投胎人间,这些投胎人间的故事保存在《本生经》①,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他修行的功德已到顶峰,成了菩提萨埵①,与九重天外的神祇住在一起。他对众生怀着慈悲心肠,承担了最后一次下凡投胎的义务。他召集众神聚会,传授佛法,并且把自己的继承人弥勒②介绍给他们。佛界众僧至今相信,弥勒下凡的时间快要到了。接着,乔答摩寻找一位母亲以投胎再生。他选中尼泊尔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为母,这个小国靠近印度东北边境。当他宣布这一决定时,万物为之欢跃。黑压压一群鸟儿在王宫上歌唱,所有的树木都提前开花。摩耶退入后宫,弥勒化为一只有六根红牙、毛色为珍珠白的大象出现在她眼前,这位造访者的形象当然比基督的报喜天使更绚丽动人。临产时间到时,摩耶来到城门外的龙毕尼公园,她站着从身体右侧生出了佛陀。因陀罗③和梵天④两位神祇把新生的佛陀抱在怀里,那加斯国的两位国王,印度土著人中的蛇神,用冷水和热水交替给婴儿沐浴。悉达多刚降生,就向大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跨出七步,于是他就占据了整个世界。

①《本生经》(Jataka)—巴利文《小部》中的一部经典,载佛陀前生曾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行功德的故事。

①菩提萨埵(Babhisatlva)—略称“菩萨”,指求无上菩提(觉悟),利益众生,成未来成佛的修行者。佛经中常见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等。

②弥勒(Maitreya)一一意译为慈氏。他构继承释迦佛位成为夫来佛。

③因陀罗(lnbra)—婆罗门教、印度教神名,被佛教吸收;雷雨神和战神。

④梵天(Brahma)—婆罗门教,印度教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为上述两教的三大神之一。

母子乘坐着天使驾驭的马车降临宫殿。母亲分娩之后的第七天在极乐之中安然死去,立即获得再生,回到天上的天使之中。悉达多由姨妈摩诃波阇波提①养大。据传,悉达多生就许多福像,趾间有蹼、前额隆起、大耳垂肩、脚掌上有轮回的胎记。一位大贤见状预言道,小儿将来必成世界之王或人类的救星。他第一次被人带到庙中时,庙中众神的塑像竟匍匐在地顶礼膜拜。他与智者和老师驳难论辩,其智慧使辩者愕然失色。少年时代他第一次在树下打坐静思默想时,阳光投下的树影竟然为之不动,以便为他遮阴,以免使他惊扰。

①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apoti)—摩耶夫人之妹,净坂王第二夫人。后随释迦牟尼出家,成为第一尼僧。

悉达多成年时,父王为他选妻成婚。他未来的岳丈怀疑,这位仪表堂堂、耽于幻想的年轻人是否有力量成为一位贤婿和圣君。所以,他决意让求婚者比试较量。这一主题出现于世界各地的传说之中。他愿意把女儿许配给拉最硬之弓、射最远之箭的求婚者。当然,悉达多远远胜过一切竞争对手。于是,他娶约琐达拉为妻,同时陪嫁的还有成群的妾。然而,后宫欢乐并不能使他满足,他静思默想的是普天之下的苦难和邪恶。

他遇见一位老人、一位病人,看见一具尸体,他的驭手肯定,生老病死是人不可逃避的命运。生老病死遂成为他不满的焦点。他恳求父王让他苦练修行。父王拒绝他的要求,并且想方设法用欢愉享乐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第一个儿子出生之后,举行盛大的庆典。然而,悉达多对这一喜讯的态度却是:“又增加了一种束缚。”庆典当晚,他带着驭手车匿驾车逃离了王宫。神衹举着驭马的四蹄腾空而起,不让禁卫兵听见马蹄声。来到林边,悉达多告别驭马和驭手。他削发为僧,与见到的第一位农夫交换了衣服。当然,毋庸赘言,农夫是神衹乔装的。他登门求教各色各样的圣贤,最后成为阿拉达。卡拉马的第子。他经过一般的冥想训练和苦行练习后,成为虔诚的苦行僧。最后他定居于比哈尔南部,之所以挑选这儿是因为此地风景优美。他收了五位弟子传道。他苦练修行,声名远扬。

最后,悉达多的苦行变成了非常严重的自戕,天上的神灵怕他会死去,决定派他母亲下来求他放弃当苦行僧的念头。用比较实在的字眼说,他断定,苦行不能使他得到追求的顿悟。于是,他开禁饮食,沐浴,宣告放弃斋戒和瑜伽术。五位弟子立即告辞而去。他云游四方,过了一阵子方才回到格雅。他坐到一棵菩提树下去静思默想,终于找到解脱的道路。

自此,佛陀的生涯,根据传说,是不断创造奇迹的生涯。事实上,他达到顿悟后似乎活了40年,明智而实事求事地解决了创立新的宗教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虽然他传教之初,曾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公开的仇视,但是他从未受过迫害。他甚至顺顺当当地通过了任何先知都必须经受的严酷考验,回到家里使家里人皈依佛法。他告诫信徒要安于贫困、禁绝淫欲、慈悲为怀,要求他们穿一种特殊服装,即黄色的袈裟,并要求他们削发剃头。他将信徒组织成僧团,僧团的管理模式模仿当时北印度尚存的小型共和国的模式。每逢旱季,和尚和尼姑—当时已勉强同意吸收尼僧入寺,都外出传布福音。雨季一到,他们又回到寺庙,打坐冥想,念经辩经。

佛陀在顿悟后的40年生命历程中,向信徒传经布道,逐渐清楚地阐明了他的教义。他否认种姓的价值,当时当地否认种性的价值并不如后来困难。他还否认了仪式和牺牲的效力,这是对婆罗门至高无上地位的沉重打击。他并不否认神灵的存在,但是他声称,神无助于人达到终极目标,而且神灵自己也受到生死轮回的束缚。尤为重要者,他抨击灵魂轮回投生的信仰,虽然这一信仰在印度思想中是深深扎根的,并且成了正在兴起的佛教的最基本的教条之一。他甚至对灵魂作为一个独特实体的存在提出质疑。他认为,灵魂只不过是善行和恶行的因果报应的积累而已,他是由欲念将善行和恶行汇聚而成的。一位弟子问他世界如何创生,他的回答是这个问题不值得追究。这就一劳永逸地使佛教免于陷入一场冲突之中,免于陷入原始宇宙学说和不断演化的有关宇宙本质的知识的冲突之中。这一冲突严重地折磨着基督教,使之始终不得安宁。

上述一切否定态度意在剥除迷信,使个人能自由地追随八种“正道”以求解脱。第一种正道是正见,主要是指坚持逻辑推理所能求得的真理。第二是正思,指的是用以代替佛陀遣责的卑俗贪念的欲望,正思包括为他人服务的抽象之爱,对正义公理之爱等等。第三、第四、第五是正语、正行(正业)、正命(正确的生活)。第六是正精进,意指精明地谋划自己的行动去追求教义所指示的目标。第七是正念,所指者似乎是根除自满,正视自我之不完善。第八条正道是最不明确的,叫正定,它似乎指的是从冥思静虑中所得的乐趣,以区别于希腊酒神型的那种极乐狂喜。

远东各民族泛灵论的信仰,面对印度佛教传教师推理严密的逻辑体系,没有招架之功。与此同时,佛教意象型和图画型的法器和与之共现的华丽而庄重的仪式,都具有使人神往的魅力。即在中国,尽管佛教面对的是一大群界定明确的哲学体系,然而它形而上的教义和广泛的感染力,仍然在公元2世纪至6世纪天下大乱的时期赢得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口的拥护。后来,当佛教在印度消亡之时,新的佛教宗派反而在中国兴起,这是由于热心的求经圣徒带回的梵文佛经的影响。这种新的教义由中国传至日本。直至今日,佛教在日本仍然是活生生的现实。

佛教是最早派出高僧传教的宗教。佛陀本人在世期间,派出了数以百计的弟子到印度各地去传播福音。佛陀在世时业已扎根的苦练修行和遁迹山林的宗教模式,给这一传教的复合体加入了一种重要成分。化缘的托钵僧可以在敌对的民族和混乱的国家之中自由云游,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因为他们一贫如洗,不值一抢,而且他们还罩着一层奉献于超自然力的神秘气氛。如果抢劫或杀害一个人竟一无所获,尤其是杀人抢人又极可能同时触怒力量更高的神灵,那么谁也不会轻率地伤害人的。直到一千年之后,佛教僧人面对穆斯林的狂热举动时,他们才丧失了不受伤害的豁免地位。在此之前,他们能在东西各地古老的商道和海路上云游四方,把佛法带到他们足迹所至的地方。村民和国王都一样地对之表示欢迎。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荷马史诗·外国名诗·外国情诗精选·伊索寓言·侦探推理短篇小说·外国短篇小说·莎士比亚·高尔基作品集·儒勒·凡尔纳·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