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世界名著 > 风翔万里 >

四 天下骚动 Ⅱ

发布时间:2023-03-15 12:30:38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Ⅱ 

《十八史略》中特别记述了隋炀帝巡访各地的情况;“炀帝或去洛阳,或去江都,或者到北方巡访,曾到过榆林、金河、五原、长城、河右等地,无一年间歇。” 

炀帝很喜欢旅行,他不是“微服出巡”,而是带上众多宫女和官员由军队保驾进行盛大的巡访。在炀帝的眼中,征辽之战也是一次壮丽的长途旅行。 

第二次征辽之战,正式开始的日期是大业九年(公元六一三年)三月四日,第一次征辽人数是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第二次征辽人数史书记载不详,但肯定没有第一次人多,如用前次的半数计算,也有五、六十万人。 

征辽大军的行军路线与上次相同,四月二十七日炀帝的军队渡过辽河,这里战斗气氛很浓,但没交战,高丽军顽强抵抗是从新城开始的。新城就是近代的奉天,现名沈阳,这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让高丽军最害怕的是“六合城”。这是隋军用一夜时间完成的周长七里半的组合式城垒,高丽军早上一起来就发现眼前多了一座城,使高丽军胆颤心惊。炀帝以这座“六合城”为大本营,制造冲梯、挖战壕,准备攻打新城。 

猛攻连续进行了二十天,敌军顽强抵抗,新城无法攻破。连日来城上城下刀光剑影酣战不绝,尸横遍野。第一次征辽之战中的“辽东城的攻防战”在异地再现了。久攻不下,隋军后方物资供给不上,将士士气开始低落。 

攻城战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炀帝却找不到兵部侍郎斛斯政了。兵部侍郎就是现在的国防部次长,是战场上主要人物,担当天子的辅佐官,此时却不知去向。有人说看到斛斯政骑着马投奔到高丽军方面去了。 

他是被敌人抓走的,还是自己去投诚的,事实真相一时也搞不清楚。炀帝浓眉紧锁,沉默不语。 

“兵部传郎为什么要逃走呢?” 

隋军指挥首领们不久就解开了这个疑问。原来是因为“楚国公造反了”,消息从本土越过长城传遍国内外,给征辽军带来心理上重大的打击。 

楚国公是礼部尚书杨玄感的爵位。这是隋朝最大的一次贵族叛乱,征辽军的诸将知道楚国公造反的消息,如雷轰耳,都惊呆了。瞬间,对兵部传郎的投奔也明白了,斛斯政是杨玄感的同党,对什么事两个人都是一唱一和。 

杨玄感造反,是一篇强有力的遣责炀帝无谋,妄征高丽的檄文。前不久,他以讨伐叛逆为名,叫名将来护儿集结兵力,一味偷偷地准备征辽,没有发现兵变前的征兆。 

礼部是负责礼教的行政部门,掌管国家的祭典仪式、高等教育、外交活动。相当于现在一国的外交部和教育部。礼部负责人就叫礼部尚书,是国家主要的官员。 

第二次征辽之战,杨玄感负责向前线运送济养,他不尽其责,造成前方粮草不足。不是他没有能力把工作组织好,而是有意怠工,拖延粮草的供应,使征辽大军陷入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杨玄感造反是自己把自己逼到这条路上的。如果炀帝知道自己不同意再讨伐高丽而进行怠工,一定不会轻饶自己,他本来就有的野心加上要保护自己的心态,结果就造反了。杨玄感发出的檄文,弹劾炀帝耽于游乐,使天下老百姓遭殃,士兵在战场上白白送死。 

当时有一位壮士来拜访杨玄感,他名字叫李密,字法主,三十二岁,也是隋未唐初大乱之中争取天下的人物。木兰之前在洛阳天津桥见到的那位在墙上写诗的就是他,当时他两眼充满锐利的光,一副渴望权势的神情。 

李密生在南北朝的一个富豪家庭,父亲在隋朝是屈指可数的贵族,被封为蒲山公,后来李密继承爵位。《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关于李富情况的记载。他少年时代志向远大,富有谋略。起初在皇官做事,后来当上了左亲侍,在皇帝身旁做警卫,但炀帝一见李密,就把他辞掉了,说:“这家伙,眼光太毒。”觉得李密是个危险人物。炀帝辞掉贴身警卫,通常是下令立即杀掉除去后患,这次没这样做,反而成为自己的失误。 

李密在朝廷荣华富贵的路断送了,回到家后忧郁烦闷,整日骑黄牛读《汉书》,做出一副隐士的姿态。他对自己的才干很有自信,但也因此挫折感更大,洛阳酒楼醉书诗句,就是他内心的一次暴露。 

知已天下总会有,骑黄牛逍遥度日的李密被朝廷掌管要职的大臣杨素看中,他重视人才,麦铁杖就是由他推荐出来的,这次又发现了气质能力不凡的这样一位隐士。言谈中感到他思维敏捷,一身才气,便招到自宅,引荐给儿子杨玄感,与其交上了好朋友。 

杨玄感、李密都是达官显贵人家的公子,都觉得自己血统高贵,才学匪浅,极为自负。但很奇怪地,这两个人在一起却彼此尊重,结成了“刎颈之交”,这记载在《隋书》中。 

杨玄感起兵,李密助其一臂之力,这是很自然的事。杨玄感对李密的来访感到很高兴,请李密做“谋主”。“谋主”在集团里是策划行动的主导人物,与“军师”同等级。如果杨玄感造反成功,他当皇帝,李密必定是宰相。充当谋主的李密为了朋友,也是为了自己,竭尽全力要推翻隋王朝。 

李密向杨玄感献出三项计谋: 

上策:首先占领万里长城的东端山海关,迂回到征辽大军的背后,切断征辽军的后路。 

中策:占领自古以来的军事重地西部长安。放弃其他城市,直捣长安,关闭潼关,联合各地友军的造反势力,结成联盟,壮大力量。 

下策:迅速占领东都洛阳,以此地为据点,举旗造反。 

“上策需要速战速决。中策是持久战,这二个方案请选择其一。” 

“占据洛阳是下策吗?” 

“是的。” 

但是,杨玄感想: 

“占领洛阳可以表示为天下伸张正义,实行中策的话,去长安远途中的阻碍太多,上策要与征辽大军正面决战,如果出现隋军从背后杀过来的情况,将全军被歼……” 

要拒绝李密的献策,杨玄感的理由是: 

其一,洛阳城内住着很多参加征辽之役的高级将领的家属,如果抓到他们作为人质,就会动摇军心,不少将领会背叛炀帝,至少也会达到削弱隋军士气的目的。 

其二,当时洛阳是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也是物资的集散地,世界上最大的粮仓。这个仓库后来到了唐玄宗时代储藏了米麦五百八十万石,炀帝时代平时也储藏了四、五百万石。全国粮食有一半藏在这儿,占领了洛阳,长安将面临粮食供应不足的窘况。长安位于渭水河流域的关中平原,也有谷仓,但单靠这儿生产的粮食养活不了长安众多的人口。 

洛阳城具备特殊的地位,所以杨玄感认为,着眼洛阳是绝对不会错的。他只考虑到了占领了洛阳之后的事,认为: 

一控制了洛阳就能得天下。” 

但李密担心的是,究竟能不能占领洛阳城的问题: 

“楚国公,请听我说,眼下洛阳的防御比起长安要坚固。洛阳离我们近,对征辽大军说来也不远,在我们攻洛阳时,如果隋军反过过头把我们堵在城外,我军的尸体将遍布城下。” 

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意见: 

“法主,您学识渊博,但没有实战的经验。说在部队打仗我是内行,您在打完仗以后再考虑那么多吧!” 

进攻洛阳时由杨玄感亲自指挥,他的两个弟弟杨玄挺、杨积善协助实战指挥,杨玄感请求以前帮助他为征辽大军筹集粮草的朝请大夫游元协助他工作,遭到拒绝,游元说: 

“你家受到朝廷的厚爱,你的父亲逝世时得到很隆重的厚葬,墓土还没干,你就造起反了,你还是人吗?” 

杨玄感再三请求他共谋大业,全遭拒绝。最后拔剑逼迫他,还是不答应,杨玄感一气之下杀死了游元。炀帝知道此事甚哀,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官位由其子继承。 

杨玄感起兵时约万人,起兵地点是黎阳,在现在河南省的最北部,他英勇作战,毫无惧伯,率兵直奔洛阳。这时离他最近的,是拥有军队的老将军卫玄,率四万大军急速赶来,却遭伏击,蒙受了沉重的打击。 

战场上杨玄感一马当先,高声呼喊着找卫玄单挑,为国屡立战功的卫玄当时已经七十五岁了,已不是单骑独战的年纪了,假如再年轻四十岁,杨玄感根本不可能取胜。卫玄的幕僚也都是年老的指挥官,见势不妙,就乘马脱逃,杨玄感催马追杀,差点要了他们的老命。 

官军大败,杨玄感乘胜追击,势不可当,兵败如山倒,官军溃不成军,血染杀场,活着的官军在以后很长的时间中,梦中常被“杨玄感的杀声”半夜惊醒。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荷马史诗·外国名诗·外国情诗精选·伊索寓言·侦探推理短篇小说·外国短篇小说·莎士比亚·高尔基作品集·儒勒·凡尔纳·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