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名家名作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3-01-13 11:40:09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吾以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③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④?”子路率尔⑤而对曰:“千乘之国⑥,摄⑦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因之以饥馑⑨;由也为之,比及⑩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1)也。”夫子哂(12)之。“求!尔何如?”对曰:“方(13)六七十,如(14)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15)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6),如会同(17),端章甫(18),愿为小相(19)焉。”“点,尔何如?”鼓瑟希(20),铿尔(21),舍瑟而作(22)。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3)。”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24)者,春服既成(25),冠者(26)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7),风乎舞雩(28),咏而归。”夫子喟然(29)叹曰:“吾与(30)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31)。”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2),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33)?”“安(34)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3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6)?”

(《论语·先进》)

【注释】

①“子路”句——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陪孔子坐着。②毋吾以也——意谓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受拘束而中止了谈话。毋(wu),不要。以,通“已”,止。③居——每每,往往。④何以哉——凭什么才能从政呢?⑤率尔——轻率而匆忙的样子。⑥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⑦摄——夹。⑧师旅——军队。这里代指战争。⑨饥馑(jin)——饥荒。⑩比及——等到。(11)知方——懂得规矩。(12)哂(shen)——含讥讽意味的微笑。(13)方——见方,方圆。(14)如——或。(15)俟(si)——等待。(16)宗庙之事——指祭祀的事。(17)会同——天子接见诸侯。会,指随时接见;同,指同时接见许多诸侯。(18)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冠。端,玄端,古代礼服之一。章甫,古代礼冠的名称。(19)小相——相,即傧相,在诸侯盟会或祭祀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20)希——同“稀”。(21)铿尔——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22)作——站起来。(23)撰——陈述。(24)莫春——夏历三月。莫,同“暮”。(25)春服既成——可以穿夹衣了。(26)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子弟到20岁为成年,行冠礼。(27)沂(yi)——水名,发源于今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28)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乘凉。舞雩(yu),地名,在今山东曲阜,是祭天祈雨的地方,祭祀时筑台。(29)喟(kui)然——叹气的声音。(30)与(yu)——赞许,同意。(31)也已矣——语助词,相当于“也罢了”。(32)让——礼让,谦虚。(33)“唯求”句——唯,句首语气词。邦,国家。与,同“欤”,语气词。(34)安——怎么。(35)“宗庙”二句——意谓诸侯祭典和集会同盟,这不是诸侯的国家大计是什么?(36)“赤也”二句——意谓公西华说自己愿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赏析】

随笔,顾名思义,“意之所之,随笔记录”(洪迈《容斋随笔序》)。这篇短文似乎是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而论道的见闻信手笔录而编入《论语》的,故而可以视之为随笔。随笔,并非随随便便写下来的文字。或记见闻,或写心得,总是有所“感”才援笔而录的。这样,每篇随笔也就有了宗旨,而在行文中自然地表现出笔录者的文学修养,亦即有了文学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颇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反映孔子政治思想的著名篇章。

孔子由弟子“侍坐”交谈,谈话围绕着问志展开,“言志”二字就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孔子以平易近人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鼓励弟子畅所欲言。然后弟子们先后述志。首先,子路述志,“率尔而对”,活现出他性格的爽直,神态的坦率,性情的急躁。而后,冉求述志。他刚说“方六七十”,又改口说“如五六十”,从细微处显露出他谦逊的个性。接着,公西华述志。他不谈治国之事,只说“愿学焉”,而且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相”。他的答词表现出一种虚心好学的态度。最后,轮到曾皙。他在三位同学高谈快论的时候,悠然自得地一边鼓瑟,一边聆听。听到老师的问话,“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何等潇洒而超脱。而后,仍是悠然地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似乎不是谈出仕济世,却也没有忘怀儒家理想,他把礼乐之治的太平景象作了形象的描绘。他的心灵似乎已臻化境,因而孔子为之感动,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阅读本文,只觉得孔子在漫不经心地问,弟子在毫无拘束地答,作者又不加雕饰地随手笔录。但仔细琢磨,他们的问答集中反映了儒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主张。归结到一点,就是阐述礼乐之治。文章的最后就是对这个中心的概括。孔子赞成曾皙的志向,因为曾皙是在“演奏”礼乐之治的畅想曲。他也肯定了子路等人的志向,因为他们都想入世济世,而非出世避世。即使谈用武,最终是为复礼。他解释对子路的言行“哂之”,只是“其言不让”而已,亦即轻率莽撞,显得有些失礼。

这篇“语录”历来为人称道,就在于它运用形象的生活画面和富有个性的人物言行,在展现儒家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同时,也展现出孔子弟子在领悟孔子思想上及其各自在性格上的差异。这里爽直坦率的子路,有审慎谦退的冉求,有虚心好学的公西华,有潇洒飘逸的曾皙。孔子的话不多,但处处能感触到他的存在。这不仅因为他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在弟子们的言行中也无不闪现着孔子慈祥而期许的目光。谈话的氛围,正因为有孔子在坐,显得活泼而庄重。在孔子的言谈和整个谈话的氛围中,表现出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形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同整部《论语》一样,尽管是零星片断的“语录”,但它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规律,即偏重内省的智慧,致力于记述富有个性的人物言行。这样,就在质朴的“随笔”中蕴藏了文学的魅力。文章的作者——“圣哲”的弟子,把体现先师睿哲的言行——伟大人格的外化,作为一种美的对象记述下来,因而文章在显示其哲学价值的同时,也显示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世界名著·世界名著英文版·少儿故事·经典童话·查理九世全集·古典小说·笑猫日记全集·淘气包马小跳书·伍美珍小说